法考经验 2007-01-19 收藏 : 1 查看 : 2951 评论 : 0
文章来源: 学法网 xuefa.com
06年司法考试,我花了60天备考。在万国学校武汉分校封闭学习了50天,回家后最后冲刺了10天。考前成竹在胸,考后对照标准答案,才知学业不精。直到对到第4卷,发觉案例分析只错了一问多一点,心里才算有谱。考试成绩揭晓如下:第1卷:72分;第2卷:93分;第3卷:93分;第4卷:108分。第1、4卷比预测的低,尤其是第1卷低了十几分,着实使我汗颜,令人大跌眼镜。好在已经过关,又免不了一番吃请。庆幸之余,有一点心得,写此文,以对那些未过关的同仁有所启迪。 一、以39岁“高龄”,参加司法考试,实是一份不解之缘。我1967年12月出生,学历史的,非法律专业,行政干部。1991年调进武穴市司法局工作,93年在对法律几乎一窍不通的情况下,突击5天参加律师考试,以6分之差名落孙山。那时,人还年轻,几乎过目不忘。翌年,认真看了一个月书,心说还不探囊取物,哪知录取分数涨至240分,结果差3分而大意失荆洲。此后调往市委办公室工作,后到乡镇任副书记,2002年底回司法局任副局长,其间未浸染法律,与法律考试一别多年。04年参加司法考试,看了个把月的书,看的是重点法条,考318分。败在第2卷,只67分;喜在第4卷,拿94分,感觉司考已大不同于律考。04年收看奥运,常常深夜不眠,一心要爱国,大致对司考有些影响。05年再看一个月书,看的是万国教材,考334分,第2卷成绩上来了,第4卷却意外地只考了67分,真是水上按葫芦,这颗(科)上来,那颗下去,心情格外沮丧。05年分管普法工作,要迎接全国、省、地普法验收,可能有些影响。但凭心而论,对第4卷的轻视,致使再尝苦果。06年始分管律师公证工作,再不通过司法考试,恐将贻笑大方。而且老婆“讥讽”我参加司考如“范进中举”,确实令人“大受刺激”。痛定思痛,直觉需要比往年更多的时间、更好的环境来备考。于是,发狠心,自筹近万元,在征得领导的同意后,请了两个月假,报名参加了考前培训,以求心无旁骛,拼却“老命”而一搏。这一搏,恰逢县市换届,有可能前景光明,政治上的砝码大增。 二、世界杯与司法考试,好比鱼和熊掌,我却势将兼得。如果只能择一,我的选择是世界杯。06年对参加司考的球迷来讲,真的是有一个痛苦的选择的问题。但是一个真正的球迷,不会痛苦到不去选择世界杯的地步。世界杯四年一遇,司考年年岁岁。世界杯错过第一时间,连补救的机会也没有;司考却可以屡败屡战,来年可追。06世界杯别有风景,听黄大嘴“他不是一个人”的嘶吼,看齐祖的“顶你个肺”,有如饕餮之徒津津有味地过足了一把瘾。如痴如醉地看到最后的意法之战,已是7月10日。于是7月11日匆匆赶到武汉,一头扎进培训备考,满怀新的期待的新的表演开始登场。回首06之夏,世界杯简直是司法考试的美好前奏。 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60天弹指一挥,却又大可耕耘,因此谋划至为重要。窃以为,备战司考,不在乎时间长短,而在于心有底数,有一套自我计划,预订之,践行之。330分与360分之间,好象只隔一层窗纸,其实仍有质的区别。对此,应警醒识之,不得麻痹大意。 我的备考计划是:除听万国教授课堂讲座外,60天必须自主地完成以下课业: 1、30天看完全部的六本万国教材; 2、15天看完重点法条,超重点法条看三遍以上; 3、5天时间专门备考第4卷; 这套计划更加突出自主性,但因它主要依托万国的阵地和资料,我命名其为《六十天万国计划》。 计划需要执行力。凭良心说,60天还真的仓促,主要是万国晚上加课和安排单元模考,使得每天计划的3个多小时自主地看书时间大受冲击,乃至刑法、民通、民通意见、合同法这几部重点法条我竟来不及完整地通读一遍(所以最后忍痛放弃通读,一是前两年的攻书还有印象,二是策略上的考虑)。但行政法和程序法及其他重点商经法,我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和研习,《公司法》看了五遍以上。第一卷主要通过做题来查补要点,06年光做第一卷的试题近2000道(提醒一下,这个方法05年有用,07年我预计也有用,06年效果不明显)。总计考前做习题打4000道以上(含万国六本教材上的1000多道题),其中全真模拟题6套。可以说基本完成计划,做到了:“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取舍得当,渐入佳境”。在300多学员参加的万国学校两次全真模拟考试中,我都进入了前15名。 四、态度往往决定成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永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 住进培训班后,仿佛时光倒流,一下子回到20多年前中学读书的时代。上午8点到12点和下午2点到6点听课,晚上7点到10点半上自习,读书的感觉真好。一寸光阴一寸金,我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倍感珍惜,在态度上坚持做到:“一门心思,两个尊重,三上。” 一门心思学习,尽量排除干扰。学习报到的第一天,我就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宿舍的电视机搬到“被遗忘的角落”,坚持不收看电视节目;二是新换手机号码,仅与局长保持单线联系,禁止下属和朋友看望。我还是一个业余5段左右的围棋棋迷,攻关之际约束自己不下围棋。每天吃学生食堂,时间久了,便很不争气地想喝酒、想吃大块肉,也许是由于行政干部做久了的缘故,也难怪古人说“肉食者,鄙”。8月29日培训结束的当天,我到上级单位“别有怀抱”地汇报工作,就餐时猴急地点了一份红烧肉、一瓶白云边,当即被领导慧眼识破,调侃说,象从饿牢里放出来一样。 尊重老师和尊重自己一样重要。在学习的问题上,自主地学习非常重要,这是对自己的尊重;端正自己的心态,尽力从传道授业者身上汲取营养,这是对老师的尊重。在万国,每位老师讲完后,都要由全体学员投票测评。少数刚从大学学堂走出来的学员,评论某某老师讲得很烂,甚至给老师打出负分,这既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这样的学员,我不看好他能通过司考,也不会相信他会成为一个好的法律人士。其实,万国的老师都是好样的,李建伟的睿智、张翔的沉稳、淳于闻的激越、蒋学跃的狂放、高仰光的儒雅、马明亮的狡黠……都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万国教授于我而言,并不见得使我增长了多少法律知识点,但使我在法学理论上,许多问题豁然开朗,法学素质得以提升。 五、学习时间象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点点滴滴有的是。我找“三上”要时间,要收成。即饭桌上、枕上和厕上。饭桌上和学友探讨案例,卫生间备一本司法考试疑难考点随身读,枕边放的是司考指定用书第一卷。枕上读书不强求记忆负担,看《中国法制史》、《法学理论》等最为合适。由于“年事已高”,高强度的学习致使周期性的失眠,我因势而为,枕上背诵法学原理和一些重要的法律原则,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p#分页标题#e# 六、司考虽誉为“天下第一考”,但细细揣度,仍有规律可循。在应对策略上,万国教授提出的一些经验和理论,我认为有道理的有以下几点: 1、800小时论。当年备考,需要认真学习800小时以上。 2、根据地论。4张卷里,根据自己的特点,营建一个模范根据地,一个主要根据地。模范根据地在1、4卷选一,奋斗目标为110分;主要根据地在2、3卷选一,奋斗目标为100分;其他两卷可在80——90分之间。 3、抛物线及直线原理。学习刑、民等实体法,业绩呈抛物线状,多数情况下离顶点小有距离,继续攻坚,有可能上升,到达顶点后会下降。刑、民两法学得再好,做司考题还会出错。我的体会是这两块150左右的分值的内容主要靠平时积累,并不靠考前突击。而程序法这一大块,业绩呈直线状,掌握得越多,业绩指数相应越高。我的体会是,这一大块以及行政法,考前得有充裕的时间打“歼灭战”。 4、真题价值论。没有那一种模拟试题抵得上真题。 5、临场三法则。一是千万不可做题太块。每张卷最好多余20分钟左右用于涂卡;二是千万要重视单选题。三是尊重自己的第一感觉。 此外,在学法上,我个人有个“三读法”、“口诀法”。一读时,把自己当成是立法者来读,那样,首个回合的记忆量并不大;再读时,融会贯通读,看法条背后的法理是什么;三读时,带着问题读,既可以通过做题对法条进行“回访”,还可以就法条来设计司考题目来考自己或向同仁发问,加深记忆。对一下难记的、爱打混的知识点,自己编口诀来记。如在数罪并罚里我有个“包公走运”的口诀,即包容妨害公务罪的有走私毒品罪、组织、运送他人偷越边国境罪等等。 七、第4卷往往决定成败。既不能畏怯,又不可轻视。有针对性地准备是必要的功课。我备考第4卷的体会是: 1、 一定要动笔。考前要做一定量的案例题,千万不可懒笔,做完后与标准答案逐字逐句地对一下,揣摩法言法语的运用和出题人的意图。 2、 做刑法案例时,先写12个字:自、立、累,未、正、中,主体、主从、既遂,防止自己答题时有所遗漏。凡是能构成罪名的全部写上,再用罪数理论解析。还要记得分层次来答。06年刑法题我分六点来答:一是关于甲在A市的行为;二是关于甲在B市的行为;三是关于丙、丁的行为;四是关于量刑情节;五是关于非法证据排除;六是关于全案的处理。 3、 该背的要背。要背文书的格式及其用语,要背法律原理、法律原则,比如合法行政原则、比例原则、个案平衡原则、信赖保护原则,这几个超重点的原则,应当一字不漏地背下来,不背实在可惜。相信我,对做论述题将大有裨益。06年靠睡前枕上的光阴,我还背了十几小段关于法理的论述,使得我在做论述题时简直是游刃有余。比如: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应当以‘法律至上’、‘权利平等’、‘权力制约’、‘权利本位’为基本指导思想。在私域,权利主体行使权利而不滥用——权利之行使以无损他人权利以及社会公益为前提;在公域,权力主体依法定权限与程序运用权力,履行职责,但应对私域空间保持必要的谨慎。因为在法治社会中,法律的使命在于权利的确认和保护。”说老实话,这段话真是太好,若善于运用,举一反三,可以用来阐述很多立意不同的法理题。 以上为我06年的考试心得,看官若观之有益,我将大感快慰。我在榕树下发过的文章里有这样的一句话:我最佩服的人是我的父亲,还有我自己。这句话未免过于自大。但是用来激励人生,也未尝不可。对于如我这般曾经为司考努力过而又需要继续努力的同仁,再送一句自信而又励志的话:只要我愿意,我就能成功!这话又是有点狂,呵呵,它还是我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