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经验 2009-12-07 收藏 : 0 查看 : 629 评论 : 0
文章来源: 学法网 xuefa.com
我觉得,如果一直这样潜水下去,悄悄地离开学法网,如同从没来过一样,那么都对不起司考前我心中对上帝的祈求。所以,还是介绍下我的司考历程,若有哪怕一两人从中受益,也算是我对学法网的一点回报了。 一、个人情况 这部分的介绍非常重要,之所以放在第一部分,也是希望大家节省时间,如果情况不适合自己,就没必要浪费时间看下去了。 我今年法学硕士研二,去年考过一次,因为保研之后惰性太大,仅在最后集中复习了10余天,最后考了348分没过,虽然有些失落,但是心里有数。若说基础这一问题,其实我觉得法硕反而比法学硕士有优势,我所知道的所有法硕的通过率都高于法学硕士,分数也比法学硕士高。当然,可能是法硕比法学硕士付出的也比较多。法学硕士很容易产生法学思维定势,在考试的时候表现出来就是“情不自禁”地想的比较多,所以在司考这类考试中也比较容易出错。而且我们本科时学的东西和期中期末考试基本都是主观题,而且是开放式的,与司考的思维、考试内容、形式等差别都很大。当然,政法类院校除外。所以,一般综合类大学的法本或法学硕士不见得有优势。 今年我从7月6日正式开始了每周实习3天,复习3天,解放1天的生活。一直持续到8月20日实习结束,到9月19日司考,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全职复习。第一个“兼职”复习的阶段我是在北京度过的,因为马上研二要找工作,而实习又很重要,所以就在北京找了份实习。又因为司考无比重要,所以就把时间两两分开,各占一半。由于第一次考没过,所以当初我这么决定的时候心里是有些害怕的,但是由于那个实习队我以后的就业规划很有帮助,所以还是硬着头皮这么决定了。第二个阶段我回到了武汉,赶上了50年来同期武汉最热的时候。适应了几天之后,在几乎无人陪伴自习的情况下,总算熬过了这将近一个月。我今年的成绩是416分。 所以,关于我个人的情况是这样。如果您觉得跟您的情况不符,完全没必要再看下去了。 二、复习阶段 (一)选择材料 关于选择材料的问题很多人都提到过,我觉得大家不要盲目,要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我的特点是理解能力相对较强,记忆力差。而理解能力强也不是啥好事,因为做题的时候总是想的多。不过记忆力差决定我不能以全部司考范围为复习对象。而且我的时间也非常有限。而司考恰恰是考对知识掌握的精确度的,考过的人都知道,在多选里面“懂不全”与“全不懂”是一样的。而多选是司考决胜的关键。所以我没有选择三大本、万国等教材。从最开始的时候,我绝大部分的复习资料都来自学法网上面网友分享的各辅导班的讲义和录音。另外就是用了去年复习的时候买的真题(因为它们还是新的。。。) 1、辅导班资料 在网上下载资料的好处就是你可以选择老师。我因为时间非常有限,所以选老师的时候考虑的第一个因素是录音的时间,然后才是老师的好坏。所以有些老师虽然讲得很好,但由于时间太长,也被我放弃了(比如商经的张海峡)。值得推荐的是民诉的杨秀清和三国的杨帆。虽然杨秀清讲课的声音让很多人觉得枯燥,但是她讲的内容实在太出彩了。开篇就用非常精湛的语言把整个民诉串起来了。她的特点在于讲到一些比较复杂或难记的知识点的时候,能够通过讲背后的法理或其他方式让你瞬间牢牢地记住这一问题。这对于记忆力超差的我而言简直是雪中送炭。而且她的话里没有废话(汪海燕的刑诉讲的虽然好但是废话有点多),比较节省我的时间。由于我是学国公的,所以杨帆的三国我只听了两国,即国经和国私。杨帆的特点同样在于能把复杂的东西讲得清晰难忘,非常值得一听。 其余的课我听的基本就都是万国强化和重点学科班里面的东西。因为这两个班的课时间比较短,约10个小时左右。其中商经的法条串讲只有6个小时。。。反而上面提到的二杨讲了有15个小时之多,不过鉴于她们讲的高质量,也算值了。 2、真题 真题的重要性相信我不必多言。不过目前市场上的真题与我理想中的质量都有些差距。张能宝的真题答案错的实在太多。。。想当然地动辄说什么“虽然司法部给的答案是。。。但我们认为答案应该是。。。”。我并非觉得司法部的答案一定对,我想说的是张的答案对司法部公布的答案改写的太多,而自己又讲不清楚为啥要改。相反,他们改错的答案很多。而且同样的知识点,不同年份的答案居然还有不一致的。而且每种答案还解释得津津有味。张的真题另一个弊端是太落后了,不知是出来的早还是太懒了,新法已经出来了,结果答案还是按照旧法走。当然好处也不是没有,就是张的真题讲解的详细,省去了自己找法条核实的时间。 比较而言,万国的真题质量高一些。至少每年都会纠正和更新。不过弊端在于它把历次考试的题都包括在内了,甚至1998年的都有,所以每本书都很厚。这对于我这种时间少的情况而言无疑不可取,而且之前的题的风格跟现在也不一样了。另一个弊端就是讲解太简单,还要自己找法条核实。 学法网司法考试题库里面真题的每一道题下面都有网友对答案的评论,这个时候,你就应该需要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 大家在看历年真题的时候不要太受制于解析人的影响,尤其是他认为答案有误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想想,是不是这样,然后自己找法条印证一下。因为这些易错的点司考中非常容易考,想想看,司考老师都容易搞错,那么出题人怎么舍得不出这种答案唯一但很容易出错的题呢? 总之关于真题没有最好的选择,大家看自己情况了。两套书都有最好,不过那样很浪费,如果你复习时间不多的话。因为你只够时间选择做其中的一种,而另一种作为参照。我今年复习的时候由于有去年现成的张能宝那套书,所以就用那个了。另外在学法网上下载了万国真题的电子版,当觉得张的答案有问题时拿出来对照一下。 (二)复习过程 由于时间有限,我尽量争取一切时间复习司考。3日上班的时间里,我把录音下在mp3里面,上下班的路上听,晚上下班之后在对照看下讲义。由于我比较需要睡眠,所以每日基本7点起11点睡。不上班的时候8点半起11点半睡。这样交替复习和上班虽然有些耽误时间,但是效率比较高。我珍惜上班那3天里面每一分一秒可以复习司考的时间。相反倒是全天复习的那3天,由于整天都在复习,效率反而不高。另外就是每周解放的那1天,其实我不想解放的,我知道我时间紧。不过由于在北京,同学实在太多了,即使你不去见别人,他们也会跑来见你。所以每周都有一天荒废了,用来见同学了。#p#分页标题#e# 之前说过,我复习的时候就是从听录音看讲义开始。每看完一科做一科真题。时间上基本一半一半,真题稍微快点。每周四五天录音讲义,两三天真题。基本上一周一科(科的划分基本按照讲义和录音来划分)。本打算在实习结束的时候看完一遍,可惜要走的时候有要跟很多同学道别,耽误了许多时间。最后到武汉又有一些事情,以及气候方面的适应等,等我看完一遍的时候已经9月5日了。法理和法职靠常识可判断,所以我没看。法史对我的记忆力实在是挑战,我再怎么背也就能得个5分吧。所以直接看的真题。其他科基本都是从录音讲义到真题这一顺序。全部完成视为一遍。 本来我打算第二遍的时候把讲义和真题再看一下,可惜时间来不及了。真题被我放弃了。。。讲义我又看了一遍,每科要看两天才看得完。。。(我的记忆力实在太差了。。。)所以,最后到18号晚上,我相当于讲义看了两遍,真题看了一遍。不过我翻了下之前看的讲义,发现又忘了。。。索性扔一边不理它。这个时候军心最重要。 三、心理调适 我觉得一个人上自习是最痛苦的。在北京的时候我们有四个人一起上,很有氛围和效率。到了武汉就只剩我一个人。所以上得很痛苦。尤其到了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整个大脑仿佛都塞满了废纸。之前的这个时段我都是用来听录音了,但是后期由于要看第二遍,没必要听录音了,所以我就边看边听摇滚乐。头疼的时候听些重的,需要背诵和思考的时候就听点电子。话说来,摇滚乐里的电子律动的节奏比较适合我记忆。呵呵。到了18号那天,从网上下了两首窦唯的歌,主和上帝保佑。听了一整天。到了这个时候,也许只能祈求上帝了。 四、考试情况 由于我的刑法和行政法一向不灵光,所以复习的时候就没怎么看。卷一背诵的太多,我记忆力又差,所以这两卷考的都不太好。倒是卷三,由于民法基本上都是理解,民诉全靠杨秀清,所以答的相对好些。卷四嘛,我选择先答案例题,因为这些题需要分析,而且不以字数多少论胜负。最后就剩下第一题的简答和最后一题的论述。由于我不喜欢背诵,所以只能靠字数了。第一题要求400写了500,毕竟是简答。最后一题要求500却给了1500字的格,所以我写了1000字多一些。我觉得这种答题方法的好处就在于你可以控制最后两题的答题字数,时间多就多写一些,时间少就少写一些。当然字数与得分有没有关系我不清楚。另外要说的是最后一题有培训班预测到了,考完第一天看看某些培训班的预测还是有点用的。 另外就是考试那两天的晚上其实可以看看书的,这个时候记忆应该最管用。可惜我那两天大脑里已经滴水不进了。所以比如卷四的仲裁等知识点我都是前一天拿起讲义又放下,实在不想看,也因此错失了好多分。所以那两天如果各位看得进去,是很有用的。基本上你看到的都能转化为分数。 五、也谈加分 我觉得这次我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我觉得给我加了将近60分。不过我想客观地分析一下,各位信则已,不信则笑笑,无必要把枪口对着我。 之所以会有人加的多,有人加的少,有很多原因。我主要说两个。首先是你自己估分的情况。我对答案的时候是先做的题,而没有看有答案的那份,怕影响准确度。做题的时候不是分析你现在觉得哪个答案对,而是回忆你当时做题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又怎么写的。一切以还原为主。反是记不得的,我都算错了,不过真正记不得的题不多,所以估分是有些保守,不过差别应该不很大。当时我前三估分252,卷四自我感觉良好,但因为前三太低,所以没对卷四的答案。心想除非放大水,不然就很难过去了。 如果自己估的分问题不大的话,那么可以进入我下面的分析了。我觉得所谓的放水,并不一定是或不全是单纯的加分,而主要是异议的作用。比如说一个题公布的答案为A,但是很多人觉得B也对,并提出了很可取的解释,所以最后电脑答案库可能就默认选A或B的人都对,于是选B的人就感觉自己被加分了。而选C或D的人分数仍然不变。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觉得自己加的分多一些,有些人觉得少一些的原因。当然司法部内部具体怎么评分,怎么控制通过率和分数线之类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我觉得上面提到的分析肯定是原因之一。所以我之所以会被加了将近60分,应该是我选的错误答案里面异议答案比较多吧。另外就是上帝保佑。我最后的得分是卷一99,卷二99,卷三116,卷四102.总分416.感觉前三卷每卷加了20分,卷四没加。 我以后很可能不从事法律实务工作,不过这个证对我而言仍然很重要。毕竟学过法律的人,至少应该具备成为一个律师的资质。各位亲爱的学法网战友们,我之前没回过帖,没发过言,但是你们提供的信息使我受了益,我在这里向你们一并致意。如果此文耽误了各位的时间,小女子就此致歉。 Duras于2009.11.22 (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代表学法网立场) 请进入本文论坛地址http://bbs.xuefa.com/thread-98586-1-1.html交流讨论 本文作者:学法网 http://www.xuefa.com 会员Duras 访问:Duras的学法家园 注意事项:任何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于 学法网http://www.xuefa.com 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