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学法网 xuefa.com
![]() 我是一名女律师,2018年经历了多数女性都躲不过的幸福一“劫”——因怀孕不得不中止手上的业务。 因为孕反比较厉害,从怀孕4个月左右就开始陆陆续续休息,到今年9月底分娩,10月份做好月子,11月份已经迫不及待、摩拳擦掌想重新出山。过于繁重的工作会累垮人,过分的休息也会让人没有安全感,至少我是这样,果然没有被包养的命呵。 1、先和律所主任谈谈 怀孕前,我刚独立一年,虽然去年整体成绩在我意料之上,但毕竟从事的是最大众的万金油业务,客户没有沉淀,经过今年的休息后,基本重新开始。 我们律所是所在三线城市的最大律所,律所主任对年轻一辈颇为鼓励和支持,重新工作后的第一天就约着主任聊聊自己新启程后的想法。 2017年-2018年,律师研发专业产品的话题火热异常,但真正有结果有成品的律师少之又少,也许律师专业产品还将继续吸引着多数人去思考、去研究,但我在研发了“商业秘密专项服务”法律产品后,打算先搁置,毕竟在目前阶段,我必须优先考虑的是存活,待存活期侥幸度过后,必须有一个发展期至少能撑5年的支持我从“存活——进入下一阶段”的业务。 因此,我认为青年律师下一个弯道超车的绝招是“行业律师”。所谓的行业律师,就是你深入了解某个行业的经营环节、流程,分析各种可能的风险点,为该行业全方位的法律服务,比如建筑行业、娱乐业。和万金油律师相似的是,行业律师所具备的业务技能应尽可能全面,比如王宝强律师,打得了离婚官司,也能让宋喆入狱;和万金油律师不同的是,万金油律师所执业的领域可能没有局限、没有关联性、没有交叉范围,而行业律师的执业领域具备有限性,分析该行业的特点以及围绕行业特点最有可能触犯的法律范围。 和主任谈了之后将专注为某个行业提供法律服务,浅谈了自己对这块业务的市场前景分析和法律特点,以及经过大半年的法条、案例研究,结合此前自己的工作经验,陆续撰稿成文,成为国内该行业知名杂志“法律视角”的特约律师。接下来将对现有的客户资源进行拜访、推广。主任听闻后表示赞许,并表态如果需要他一起和客户商谈,随时可联系他,同时他将在我认为时机成熟的时候,由市场部牵头举办相关培训会,增加和客户面对面讨论业务的机会。 虽然还未正式重新接案件,因为有资深前辈的鼓励和表态,瞬间自信许多。这也是加入品牌律所的好处,制度和组织相对成熟,可提供利用的资源相对较多,律所前辈并不讨厌青年律师动作太多,反而怕你想法太少。所以,作为年轻律师,有想法大胆和他们交流,不仅能得到思想碰撞的火花,得到前辈的指点,更是自我宣传的一种方式。 2、一点情怀 康德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引起人内心深深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道德准则并不是一把厚重的枷锁,也许是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得当、舒服的一点小准则,比如尊老爱幼、比如诚信。 看一个人是不是有诚信的品质,就看他是不是守时。这句话是偶然在微博上看到,没办法通过大量数据去验证它的准确性,私以为挺有道理。去年签了第一家顾问单位,很开心,也在默默盘算着应当如何服务号客户、打造口碑,今年11月续约后,该单位却迟迟不按合同约定的7日内付款,也未在答应的时间内付款,于是询问是否不满去年的服务?答曰“不是”,并称下周会付,我又给其一天时间,依然未付,果断终止合作。 即便内心深知这社会普遍存在没有诚信现象,也知道我们律师对这类现象比平常人接触得还多得多,真正自己碰到了,尤其自认为合作还算融洽、竭诚服务后,仍得不到客户的尊重和以诚相待,不免失落。不过,即便重新出山之际迫切希望有新的业务强化自己热情和信心,失落之余,还是想通过“舍弃蛋糕”的做法让客户知道我对诚信之执着,这是我的一点情怀。 3、生活和工作 在所有法官中,我非常钦佩的人是邹碧华,虽然我从未去看过他的文章、他的报道,仅仅是了解到他提出“法官与律师之间应当互相尊重,职业共同体的构建要先从法官做起,法官应当包容、超越、谦和、关怀,具有清醒的职业认知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就佩服和尊敬不已。在中国,庭审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设计,往往让法官与律师处在对立面,这样的对立面让法官对待律师的态度是厌恶、鄙视,然而邹碧华却能清醒的看清这种想法是自我的狭隘性,他远远抛下自我,站在高端俯视整个法治,提出律师和法官都必须存在、都有其不同使命,这样的大局观和自我抑制,多少人能有。 我想到了生活和工作,一个人同时生活着、工作着,表面看工作仅仅是生活的一部分,大多数人却认为二者是独立的,“不工作的时候才生活着”,所以多数人工作和不工作时是两副面孔,他们难道以为下班铃声一响,脱下工作服,浑身一哆嗦,就能焕然一新吗?这样的现象在公务员队伍中有其明显,在岗位上板着脸、执行着他认为和他无关而又为难着办事者的制度,我相信下班后他也会谈对生活美好的向往,对尊重的向往,对亲朋好友、家人关怀的呼唤。 人一辈子都好似在修行。不管是学习、工作、工作之余的娱乐生活,都是这样一个人在经历,这样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他的行为所到之处都会如同蝴蝶效应影响着周遭,最终又会影响着他自己。很多法官、检察官以为律师办一条案件几千几万,他们一年办一两百条案件,按这样算,他们一年收入应当一两百万,但他们实际才十几万,资深律师却有几百万收入,尤其案件量逐年增多,认为一定是律师在串掇当事人起诉而导致的,讨厌律师、鄙视律师,工作时碰见律师往往没有好脸色,有的使手段整律师。 有嫉妒律师收入高的法官,我相信却没有嫉妒法官收入高的律师,这点心胸我为律师骄傲,甚至呼吁着大陆法官的薪酬和香港靠拢。法律是社会的最后一道底线,而法官是更是最后一道底线的最后一道底线,只有解决法官的后方问题,才能让法官更多精力解决法律问题。法官抱怨结案率压力大、案件多,我们也希望法官不受结案率、不受政治家的影响,不为“人民服务”,而仅仅为法律服务,依法判决、不偏不倚的法官,应当由健康的体制来保证,而不是靠法官的素质或良心。 午后,睡不着,絮絮叨叨太多了。学法网上好多文章引人思考,背后的作者也许有趣也许深邃,希望一起同行、打闹。 |
最新评论
而了解一个行业没个至少三年(这还建立在大致有基础),还是蜻蜓点水的
短了你是看不转的
更别说吃透了
所以很多执业考试或者认证
至少本科毕业后几年
推定你已经入了行业的门
一个行业的链条越长,需要接触的面就更广
我也比较在乎这个问题
我上一篇学法网文章是专门写上一年业务收入的,纯收入大概20W。在学法网里面应该算一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