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学法网 xuefa.com
![]() 一、根据学法网的惯例,先自述情况: 本人在职考生一枚,二战法考,客观题197,主观题122。第一次参加考试是在2016年,17年因为考试时间和入职集训冲突,没能参加考试,18年利用休息时间自学,听网课过的法考。 二、为什么要考法考: 因为我喜欢的东西很贵,想去的地方很远,喜欢的人很优秀。扯远了,我觉得更多的人是通过考试拿到法律职业的敲门砖,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坚定自己努力向前的步伐。(PS:通过这次考试,对我个人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通过自己的了努力证明了自己并不比别人差) 三、法考绊脚石: 自己放弃自己。我想考法考,不过自己的条件不允许:工作很忙、学习任务很紧、时间不够、没钱报班、基础很差……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但如果你坚定必过的信念,那么你会知道,时间是可以挤出来;免费网课过法考的才是大多数,报班上课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零基础、跨专业、自考本科通过法考的大有人在,你还好意思说你的基础差?(PS:个人绝没有歧视自考本科的意思!“英雄不问出处,唯有信仰而享之。”相反,我认为同等条件下能通过法考的人学习能力更强,更值得钦佩。) 四、从法考客观题通过率看法考准备侧重点。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首届法考共有60.4万人报考,47万人参加考试,法考主观题报名人数18万,则客观题实际通过率约为38%,主观题通过率未有详细数据支撑,但根据我想从客观题通过率来谈谈法考通过的一点建议:“三法三诉”真的很重要,客观题阶段就要下大力气。根据规定,客观题成绩和主观题成绩不累计,从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目标来看,客观题180分和200分没本质区别(注意:我说的仅仅是通过考试,拿到证书这一目标,你要说掌握知识更全面,学的更扎实那另当别论。)结合我自身经历,“一战”时候,三国法只是听了一遍背诵版视频,“二战”时候,直接没学,考试全凭基本的法律素养做题,(顺带说一下“环、资、劳、保”我也基本没看。)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精力都放在了“三法三诉”上面。刑法、民法、刑诉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重复到考试为止。我认识的好几个小伙伴,客观题分数200+,主观题却没过,除了主观题要求用法言法语将所学法律知识表达出来等自身特点外,在准备法考过程当中,没有对“三法三诉”引起足够的重视,时间安排不够妥帖是其中一个原因。 五、我的观察: 本人本科毕业于普通二本院校,身边的很多人都是二战甚至三战才通过的法考,零基础一次过的人也有,不过毕竟是少数。(我认识两位师兄零基础一次400+通过,他们都是从大二就开始战备的法考,考试前几个月全天备考,每天学习时间10H+,再不过没天理啊,哈哈哈)而二战和一战的区别在那儿?我认为根本的还是投入的时间和经历啊,所谓水到渠成,付出了时间和经历,自然会有收获,没有通过的人扪心自问一下,自己花的时间足够了吗? 六、有关老师: 1.最好选择一个老师,从头跟到尾。大浪淘沙,各大机构老师都是法考市场选择留下来的,跟他们过法考完全没问题。老师们的风格各有不同,找一个自己喜欢的风格就好。(PS:一个自己用的简单的方法:可以在确定跟某一个老师之前,先听几节该老师的课,然后再做出决定。) 2.我跟的老师: 刑法:刘凤科+方鹏, 民法:钟秀勇+段波 民诉:戴鹏 行政法:李佳 刑诉:向高甲(强势安利,真的很棒) 商经:张海峡+刘安琪 理论法学:杜洪波+白斌 3.致敬园丁: 老钟在课上时常鼓励考生:你们是民族的脊梁,玫瑰的馨香,天空的光,大地的盐。我想用这句话形容法考培训的各位老师最合适不过!老师们通过培训讲课获得劳动报酬,实现人生价值合情合理。更多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仅是法律知识,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时常激励着我们努力向前。 七、一家之言: 法考报名人员范围的缩小是改革的倒退。司考变法考,给人最直接的感觉是报考人员范围变小了,但是需要法律职业资格的人的范围却扩大了。这对法学专业人员来说是利好(非法学已经毕业的我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但却将很多有志于学习法律的人的排除在外,这无疑是很不公平的。我们不是通过考试将真正的具有专业法律素养的人选拔出来,而是简单粗暴人为设置了竞争的门槛,这是什么逻辑?将选拔范围缩小选拔出来的人才又是怎么保证提高了法律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呢? 我的法考是一条荆棘之路,有过挫折,经历过迷惘,个中滋味冷暖自知,但现在回想,一切都是值得的!一路上看着学法网上各位大神的经验贴走过来的,感谢诸位前辈,感谢学法网。谨以此文献给成长路上给与我鼓励与关怀的各位朋友,献给即将到来的26岁。 |
最新评论
下载app就可以啦,音频视频随意切换选择,关键还是免费的,各大机构的app都可以哈。
好的,非常感谢,可以给我推荐几个APP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