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学法网 xuefa.com
![]() 一转眼离开检察队伍已八个月了。 真的是一转眼,每天都在匆忙和焦虑中度过,来不及考虑时间流转。身边的朋友大概觉得八个月时间不算短了,所以最近询问我是否后悔的人越来越多。 我该怎么回答呢? 因为于我自身只是阶段性的答案。但是于他们,是需要一个确切地告知的。这份告知出于对我的关心,也出于对他们自己选择的影响。因为我知道,大部分询问我的朋友,都或多或少冒出过离开的想法。 这八个月里,跟我探讨离开问题的朋友陆陆续续有十多人了,其中,有两人已离开。剩下的,大多站在线上等待着,等待一个时机、节点,推自己向前或拉自己后退。 这里,把我的建议写出来与同样迷茫犹豫的朋友们分享,不求能够指点迷津,但求在无法抉择的时候留作些许参考。当然,仅是个人的经历和想法,一家之谈,难免偏颇,还望甄别。 离开还是留下?大处说,一生最重要的抉择;小处看,无非就是换了一份工作。所以,先平复一下自己的情绪。如果你太在乎这个决定,那就让自己放松下来,换一份工作换一个职业而已,涉及不到人生的成败;如果你太轻视这个决定,那就让自己紧张起来,离开体制内带来的蝴蝶效应可能是你始料不及的,在完全未知的状态下你可能是去探险也可能会遇难。 另外,如果你已成家,需要考虑的人和顾忌的事就更多了。 有一句经典名言,虽然直到现在也不太懂。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所以,给自己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斟酌。幸运的是,现在手里握着一份可以给你充分时间去犹豫的工作。 应该考虑的第一件事:别锱铢于过往,请展望前路。 离开的理由很多。 比如,现在的工作没前途也没钱途,完全混日子,没意思、没意义。 离开就一定有钱途或者有前途吗?刚考上公务员的时候难道不是兴奋的吗?混日子的状态是受周边影响还是主观坠落?这种设问太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公务员的成长周期很慢,别拿个例当普遍,既然选择这个成长周期慢的职业,然后却责怪它的成长周期慢,这个职业本身招谁惹谁了呢。 比如,太累太忙,没有自由。 离开可能更累更忙,或者不忙不累的时候慌得要命,这种痛苦和压力会比单纯身体上的乏累更折磨人。说到自由就更没谱了,有一句流传很久的话叫“人无所不在枷锁中”。自由都是相对的,有一种不自由叫自己觉得不自由,也有一种自由叫别人觉得你很自由。 离开的理由不是一定要充分,但请抬起头看看前方,别只顾身后和周围。这一步是要往前迈的,不是仅仅从圈里迈出来。古楼内观赏,看的是陈旧;古楼外观摩,览的是雄伟。不要用你当下的感观去影响你当下的决定,而要用长远的视角去看远处的风景。也许空中楼阁,也许海市蜃楼,但如果那就是你想要的、你追求的、你曾经心之所向的,便可以做决定了。当下的种种不好,甚至诸多抱怨,谁又能保证不是职业倦怠、不是久处之痒呢。“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悔意,不足以抵御“浮云遮望眼”的过错,决定的后果不会立即显现,对错也只能多年后去评说。但最终,无非是自己消费、自己买单罢了。 请把当前的诸多问题从理由中划掉,不该用逃避的借口错当前进的推力。正确的理由,应该在你触不可及的地方,搜寻让你激情澎湃的砒霜,以及热血沸腾的蜜糖。 应该考虑的第二件事:别低估了实力,却高估了毅力。 机关呆了几年后,好多人的口头禅是“感觉自己什么都不会了”,所以对自己的实力狠狠地贬低,对于改变现状满是畏惧。这种畏惧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每天机械式的工作模式下意识不到、感觉不到自己的能力和成长,是很正常的。 如果你真的认真用力工作过,别再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了。机关岗位的锻炼是潜移默化的,对文字的敏感程度、对公文内容和措辞的重视、对行政管理模式和结构的思维训练、对权力权益的理解和处理等等,都是其他岗位所不能习得,甚至不具备的。当你转换工作内容和环境后,这种对比下的成长会让你对自己的实力有一个重新的审视。 但,离开时的勇气和自己认可的毅力可能会让你产生挫败感。即便预估了一些困难,甚至设想了各种困境和败局,但当某些事情真的实际发生的时候,受避风港多年保护的“多肉”,很可能经受不起风沙的侵袭。嘴上说的毅力、心里预估的勇气,在现实面前很容易被剥掉脆弱的保护壳,然后被吊打的体无完肤,甚至极大可能被摁在地上摩擦。如果你是“门对门”一族,即走出校门便进公门的同仁,三思都不够,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去创造机会体验冷眼和辛苦。在你曾经成长的路上,你自己定义的挫折不过九牛半毛,即便成长于穷苦家庭的孩子也不用刻意强调自己的吃苦耐劳精神,因为独生子女大环境下,对孩子的宠溺往往不分家庭经济环境。即便是有社会工作经历、体验的同仁,也要对自己的毅力有正确的评估,这个评估来自最极端设想的消极暗示,还有最痛苦探寻的积极体验。 坚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 你的价值观本是浩然正气、敢作敢当、直来直去的热血青年,什么时候开始变成小心谨慎、少说少做、沉默寡言的油腻近中年了。你看,价值观都难以坚持,其他的更难。 毅力这个东西本身就是虚幻的,高估毅力的后果就是遇到问题和困难时被击垮后的挫败感。谁都不喜欢,谁都不愿接受,但就是难以逾越,不是鸿沟,而是潜藏在心里的温室。那温室里种满多肉让人不惜爱怜,但却远不及温室外的仙人掌抗风耐旱。 所以,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盲目自信。多肉适应风沙需要忍受破壳钻出的硬刺、接受日益坚硬褶皱的皮质,然后,变得不光鲜亮丽了,变得不受人喜爱了,但顽强生长、野蛮侵夺的仙人掌有另一种骄傲。你要看清,自己这盆多肉能否进化成仙人掌,或者,你本身就是住在温室里的仙人掌。 应该考虑的第三件事:别以为做好了准备,却什么都没有准备。 有人说需要接受社会地位的下降,这一点客观上确实存在。不过,社会地位这个词,到底谁能解释,你自己的社会地位又是谁给定义的? 造福一方的清官和忙于勾兑的诉棍谁受尊敬? 混吃等死的机关油条和热心公益的知名大状谁有社会价值? 不是相对性屡试不爽,而是在出发点和价值观的影响下,你最终会成为你想成为的那个人,在所有的思想认识层面。 大部人做的准备就是搜寻成功者的例子,哪位知名律师原来是公务员,哪位律师辞职两年就做得很好了……例子越多,自己的动力和决心就越大。这是不正常的。 个体差异很大,经历迥异,他的成功不是你的成功,他的失败也跟你没有任何关系。这个社会将太多的闪光灯集中在成功者的言行上,成功者有奋斗故事、有励志自传、有经典语录,失败者连个背影都找不到,那些走下神坛或者压根没走上过神坛的勇士往往淹没在人潮人海中。来自成功者成功经历的鼓励,不能说没有意义,但以此作出的决定,绝对是不理智的。 也有人说已经问了好多人,看了好多书,做了好多心理暗示,到了可以整理行囊、迎风出发的时候了。 这都是该准备的,但远远不够。 "你的决心,你的专业倾向,你的近期及长远规划,你对这个行业的理解和认识,还有你尚没看过世界、却去主动拥抱世界的世界观。 你的仪表,你的业务水平,你的语言表达和谈判能力,你对具体案件的法律逻辑思维,还有你为人处世的不受外界干扰、不被他人左右的价值观。" 别让任何人的决定、言语、态度等影响你,正向或反向的都不需要。不论何时,站在镜子前,镜子中映出的只有你自己。 最后,作出开头的阶段性回答:并不后悔。这个回答,基于在这八个月里我看到的一切。 (文章作者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最新评论
哎,南方房价高去体制外咋也买不起,而老家除了施一公电网国电铁路以及中石油下属某石化集团,就没有好单位,或者是老家体制外还TM不如体制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