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学法网 xuefa.com
看到有学法网网友建议大家过了司考不要去律所,而是挂个证去做法务,感觉有点话要说。首先要说公司法务绝对是个相当不错的选择,但是也绝对是一个相当糟糕的选择。这不是在开玩笑,公司法务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存在。身边认识的律师跳槽去当法务的不少,女的居多。但是法务转行当律师的更多。 一、先说说公司法务的优势吧。 1、稳定 作为公司职员,法务有着稳定的职业饭碗。只要公司不倒闭自己不倒霉,那就基本不会有饭碗之忧。而且相比较来说,法务被开除的风险远远小于其他岗位,为什么?因为法务对绝大多数公司来说就是个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的岗位,既然设了这个职务,那基本上谁来都行。这不是开玩笑,我的很多客户找我咨询我说你为什么不直接找你们法务,客户说这个职务就是个摆设,显得公司正规一点。所以,如果你进公司做了法务,那么恭喜你,除非你自己跳槽不干或者你彻底把事办砸了否则基本上怎么也轮不到法务部裁员。 2、收入有保障。 现在公司的职员哪个不是4K起?法务作为公司职员同样如此。年收入4W-6W基本没问题,好一点的加上奖金等等10万也不算少数。 3、没有3了,想了半天自己客户公司的法务的情况,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优势了。 二、接下来说说劣势。 1、不受人待见。 绝大多数法务的最主要作用就是审合同。审合同就会面临批不批的问题,销售业务员好不容易拉来的客户结果被自己公司的法务毙了,你说这销售人员能不火吗?关注学法网微信号(xuefa5)让在法律职业路上的您少走更多弯路!而公司赚钱又主要靠销售或者业务员,孰轻孰重非常明显。于是,法务成了公司最不受待见的岗位,因为所有人都觉得年终奖被法务拉低了。 2、收入过分有保障了。 收入有保障还不好吗?问题是法务是个特殊的岗位,不能直接为公司创造利润,所以销售和业务员可以天天喊着要加薪,法务喊半天绝对没人理……本来就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谁干都行,你不乐意干那就换人呗。 3、没奔头。 有听说过销售员业务员升任经理副总的,谁听说过公司法务升到公司管理层的?什么?法务总监?先不说有多少公司会浪得难受设立这么一个岗位,就算有这么个岗位你看公司是愿意招有经验的律师来干还是让自己的法务升上去。 4、没地位。 这个没地位不是说你在公司没地位,而是在公司外没地位。天天审合同,真出问题了公司绝不会让你一个法务出面去解决问题办理起诉什么的,因为有法务的公司往往还有个更牛B的存在——公司法律顾问。而你在法律顾问面前绝不会有任何地位,因为在他眼里你也就是个法盲。你去跟法官沟通法官知道你是公司法务之后往往第一时间就忽略了你的存在。学法网微信号(xuefa5)法律人必备!公司合并股权转让对外谈判你一个法务绝对不要想插嘴,那都是律师的活。 5、背黑锅。 销售因为法务修改的合同客户不同意没签成单法务要背黑锅,签了单出了法律问题还是法务审核不严把关不牢继续背黑锅,法律顾问打输了官司一样是法务在业务过程中没有尽责继续背黑锅,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我没做过公司法务,只接触过师父客户公司的法务。其中有中国五百强企业,有当地产业龙头,也有几十人的小型外贸企业,基本情况都是上面说的那样。我一个朋友原本在方正集团干法务,干了两年终于不堪忍受跳槽去南京当律师了,现在的收入甩当初做法务几条街了。 总而言之,任何职业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关键看自己怎么选。是要稳定,还是要发展。喜欢安安逸逸也没什么不好,喜欢闯闯荡荡似乎未来的可能性更多一些。我倒是建议不妨把法务当成一个兜底职业,律师干不好就去干法务嘛。点击查看更多律师路上精彩文章。关注学法网微信号(xuefa5)让在律师路上的您少走更多弯路! |
最新评论
道理很简单,,律师始终是个外人,经营信息之类的都属于商业机密,你能保证律师不会卖给竞争对手?
我可以很负责的说,成都这边的几个比较成气候的上市公司,比如搞油气设备那个,比如某药业,比如某地产,法务都有自己的班子,负责人也大多是从顶级所重金挖过来的。。特别是公司并购或者涉及证劵法方面信息披露问题的,前期绝对保密,更别说律师了,,直到最后米已成粥才谈得到找律师的问题。。
但是这个不排除法务将一些擦屁股的活比如诉讼外包给律师,一方面法务干了没好处,另一方面律所那边肯定要有所表示,还有就是内部斗争问题,比如业务部门不放心法务去干,法务也想让业务部门背个黑锅。。
其实说到技术含量,想想也知道,,谈判的时候律师都没在场,事后丢个合同给律师修改,改完后也没后续回馈,,真正核心技术在哪?。。不少复杂的合同真正技术含量都不在法律条款,反而再技术参数,计算标准那些,那种合同说实话律师改不改都可以,如果客户牛逼话语权强大问题不大。。
至于说到500强也要看哪种,那种集团公司有核心业务生产公司,有非核心的纯销售公司,,还有其他稀奇古怪的配套业务公司。。。非核心的请律师问题不大,,核心公司主要靠律师或者法律顾问就是绝对作死。。
业务大于法务那是中小或者说小微企业的作风,上市公司或者有点想法的拟上市指导公司管理严格,每年各种内审外审,,不少副总分管法务的,或者法务领导兼董秘,,法务就是公司内部斗争的一只利剑。。打算上市的公司或者上市公司肯定不会太看重销售部门,,这个是常识就不解释了,,实体运作V5资本运作VS技术流。。
不过那个圈子相对封闭,那种公司也不会和律师太过于接触,那种水平的法务也真心少,,律师干到后期还在律所的可以算是失败,好比阿里那几位都不要律师证了。。
企业法务的核心都是企业法律顾问,,企业自己培养的法律人才。。。你说分析的很对,,攒一个
企业法律顾问体系和社会法律体系是两码事,基本上国内大公司,各种能源,投资(国企),都有企业法律顾问(由自己的员工培养),总法律顾问领导。基本上大型的商贸谈判,都不需要所谓的社会律师的。
和楼上15级大神说的一样,外来聘用的只能做专员。。自己内部员工起来,可以进班子成员(总法律顾问)是4总之一。有时候是可以任职为董事会秘书的
补充内容 (2014-12-9 11:06):
国外的,比如谷歌,美孚等都有企业法律顾问,和我们所说的法律顾问是两码事。部门领导一般都是副总裁级
补充内容 (2014-12-9 11:08):
真正的企业法律顾问,是对内参与企业战略投资,规章制度的制定的,有决策权。对外找寻律师,监督,评判,支付报酬等。。
看了你的评论真的是瞬间就有信心了。
女生,985毕业正在找工作中,是法学和管理学的双学位,为了不放弃二者,又有所侧重,决定去企业做法务。(在律所做了半年,真的有点不太适应,感觉做律师有点孤独)
但是论坛里铺天盖地都是法务没有地位没有收获。
现在突然感觉明朗了很多,决定先去一家公司做法务,争取是在某一领域的标杆性企业(会比较难,要加油),在所属行业的法务岗位做到精通,同时加强学习外语,为了提高收入,几年后跳槽到相同行业的外企。
N多人说企业学不到东西,,很正常,,应为这东西比律所复杂多了。。
我去年写过一篇法务的文章,遭人骂成猪了,,我当时比较生气,后来就懂了。。
有些人不懂,,把合同改的要死不活的,,那种合同咋能用呢?你和别人谈的是A,结果写个合同是B,这种性质多恶劣?然后N多人认为律师改过的东西就一定好。。无力吐槽
企业的好处在于,除了法律以为,对一个行业也会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不过这个就要说道沟通和工作方式问题了。
一个简单例子:企业上级领导让你改了合同,你改完后上面不理睬你了,你要不要追上去问?如果上级也不回应,你要不要和业务部门沟通?如果业务部门也不理你要不要想办法私下了解?
是有N多人说啥东西没学到,,你看他的工作方式就知道,东西一交差就完了,不管、不闻、不问。话说那种人在律所能学到东西?其实律所N多师傅也不回复的。。。可见这个真不是单位的问题。。
你是什么公司呢?
首先我澄清一点,我绝不是贬低这个职业,只是就身边的情况有感而发。如果有合适的法务岗位,大家还是应该多尝试。
但是,这里回复的支持我观点的那位法务说我不是法务却一针见血,他自己作为法务就是感同身受的。
P.S. 前年青啤集团招法务总监,开出来的年薪50万,要求执业至少5年以上的律师,经验要好水平要高要做过什么样的案子。我们听说以后都嗤之以鼻,这水平的律师年收入至少200万以上了,脑子抽了才去干法务,除非打算找个养老院。
不知道兄台在什么公司从事法务工作,你所称的法务工作让我都眼红……只是我身边的例子都血淋淋地告诉我,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碰法务。
至于大公司相信自己的法务,我不知道什么样的公司这么自信10万20万一年年薪的法务比年收入几百万的专业律师更值得信任……不要说这是歪理,这是某大型上市公司法务主任自己说的。
还有你举的合同的问题,就拿上面那个公司来说,整个集团一年审核的合同12000+,法务部一共4个人,算下来一个人年均审3000+的合同,看上去能学很多但法务自己知道压根就干不过来,所有的合同就看个违约责任和管辖地就OK,这种工作效率下能学到合同背后的东西我只能膜拜。况且很多几百万的合同居然就是一张纸了事,学什么?
最后,如果真有兄台说的那么好的公司,大家还是可以考虑的。鞋合不合脚总要自己穿才知道。
其实这个归根到底就是一个对“模式”的理解问题。。
青岛啤酒那个50万,你拿年薪来对比律师的200万收入我就大概了解你们律师的业务层次了。。。
青岛啤酒让我我接触到几个业务点,别说50万,5万我都给他干。。极端点倒贴钱都行
因为青岛啤酒是上市公司,我只要抓住一波就行了。。200万律师费?呵呵。。
你知道IPO市盈率20倍是啥意思吗?知道马云为啥几天就成首付吗?
你不理解一个概念,,企业的真正的”法律顾问“不会看重工资的。我当年那个领导一月HR算到的工资也就10000多点,,
我能理解背后的东西很正常,因为你说的那几千的合同我不改的,有下面人去干。。我只负责一种合同,,就是需要商业谈判的合同。。这种东西往往律师接触不到的,即使拿给律师改也是走的流程,而且必须把对方名字统统抠掉,金额统统抠掉,执行地点统统抠掉,,否则我就是违规。。
当然律师改了个东西一大半概率也不能用,,因为交易目的和细节我们没告诉律师,,但是流程必须走到,,所以说有些钱确实是冤枉钱。。
这个就是我说的,,一般律师理解力到不了那个”层次“。。
至于大公司相信自己的法务,我不知道什么样的公司这么自信10万20万一年年薪的法务比年收入几百万的专业律师更值得信任……不要说这是歪理,这是某大型上市公司法务主任自己说的。
你知道主任是什么级别吗?我当年就是主任。。上面有经理,在上面有总监,在上面还有,,主任就比专员大点点。。
至于为啥专业律师不值得信任,,这个我就不必专门解释了。。
你知道为啥中国和外国并购模式完全颠倒吗?
外国是先律师谈,,律师谈好了最后甲方才介入;
中国是先公司亲自谈,,最后谈差不多了来涉及到律师写合同问题,,有可能之前还要先谈律师费分担问题。。
你知道为啥谈之前要先写保密协议吗,,你又知道为啥那个保密协议其实等于0吗?
大型上市公司法务主任我们之前那边太多了。。一个集团下面有N个物业公司,,于是也有N个”大型上市公司法务主任“。。而且那N个”大型上市公司“还是亏损状态。。于是你把”大型上市公司法务主任“的话当成真理了。。
你说的那种公司我不了解,即使有也是特例中的特例。阿里那几位不要律师证的我不知道,但曾听说过类似的律师不干去某牛公司干法务的,业内都说是去养老院养老去了,何况人家也是从律师开始干起的。
成都我不了解,我只说身边的例子。我说的500强公司也是生产型企业,重工业。全国企业综合实力排名不好说,全省前五应该靠谱。
再举个例子,中国的金融租赁公司,我知道的例如国有几大行的金融租赁公司全都把业务交给北京某融资租赁专业律所做,从尽职调查到谈判到后期合同以及违约起诉统统外包,自己公司的法务纯粹打下手。
关于你说的信任的问题,我的了解与你正相反。律师出卖情报只要是个正经律师都是不齿的,而公司内部派系丛生纷繁复杂有利不利的消息传递根本无法控制。所以类似股权或公司控制的问题,一般的公司更愿意让律师去做,法务根本就不知道。如果真有让法务去谈判完事了就把合同丢给律师去做,这样的公司我还真想见识见识。
前几年国内某大型港口股权大更迭,几个律师憋在宾馆几天几夜不出门做合同。实际上这个项目自从开始做就是双方律师通过邮件你来我往,律师谈的差不多了领导见面再谈细节。最早时外资投资方(我记得是西班牙的)通过律师与中方的法务总监邮件往来,不到一个月通知中方领导层:给我找个律师,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律师我们给你们推荐好了,否则不要谈了。法务的地位和能力可见一斑。
我不排除有公司招到牛B的法务给与重用,但我觉得那绝对是特例,用这样的例子引导刚过司法考试的人我觉得不合适。
看来有必要好好普及下。。你说的西班牙那个无异议,因为我前面也说了,,国内和国外作风不同。。而且confidentiality clause肯定不是在中国管辖。。
至于你说尽职调查那个,,那问题就清楚了。。
你认为due diligence是一开始的工作,,,,
其实尽职调查是最后收尾阶段的工作了。。你自己想想尽职调查的对象是什么,都是相当机密的内容。。基本上双方对交易价格计算方式,交易条款异议基本排除了,,才能开始尽职调查,,而且尽职调查前说不定买方都已经支付了一部分订金了,,,只要尽职调查结果没有重大差异,deal。。
至于你对律师的保密精神那么自信,,只有建议你多学习证券知识,,或者多和投行的朋友接触下。。撇开律师不谈,,实务中某些信息投行接触到都相当之后期。。
那你们公司确实牛,你也很牛,我甘拜下风,我确实理解不了。我自问不是公司并购或更高端业务的律师的材料,你不用特意拿英文出来吓唬我,这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我向来不感冒,我认输就是。
只是,你说的那个层次还是“公司法务”吗?我看应该是分管法律的高层领导才对。
不过我要说的是,我描述的是国内大部分公司“法务”的现状!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法务确实处于我说的那种状态。如果你认为你们公司的情况是中国大部分公司的写照,我只能说咱俩生活不在一个世界里。
我无意贬低法务的能力,但国内的现状就是公司对法务不重视。你非要拿特例来说事,我觉得有点误导,尤其是对法务工作存在误解的刚过司法考试的新人。
另外,真正做高端业务的律师的业务内容和企业对他们的信赖程度,我想你也未必就了解。我了解的例子已经提过了,你也举了你的例子,只能说我们了解的事实不同。
当然,你认为你了解的层次比较高,我“理解”不了。
我们处理并购的时候,条件先谈好。。在对方律师进场前,我们客户这边要先搞个内审。。
内审什么呢,,有些东西要处理,,有些阴阳合同,,有些财务上不规范的,,还有些涉及技术参数和合同进货方的必须处理下。。
特别是进货方,因为有个核心部件是美国某个实验室的,国内其他厂家没有这个渠道,,这些都是绝对保密。。
我们当时和客户沟通了注意事项后,,内审统统是客户自己的班子,,绝对不会让外人介入的,,不是那个高层,绝对接触不到,,这个并购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至于保密范围可能有多有少,,但那个领域绝对不可能让律师介入。。
至于你说的尽职调查,,都是很后面的。。而且经过前面的内审,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
多说一句,就我所了解的情况来说,那家做融资租赁的律所是在交易开始就介入的,前期调查出法律意见书。基本上公司确定合作融资都是要见到法律意见书以后的事,法律意见书不认可就压根不会上会讨论。如果这个也不算前期工作那我只能呵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