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学法网 xuefa.com
![]() 深圳的雨,突然就下了起来。也好,让我有这么一点整块时间,在学法网码码字,和大家聊聊律师相关。一直都想找个更成块的时间,多一点,可总是事与愿违。于是,这个简短的码字的时间,不会那么充足。见谅 我在学法网的另一帖子里提到,今年我开始转型了。自己有了相关业务,再考虑转型。这原则从来没有变过。雷厉风行的作风下面,我认为自己任何环境下,都是谨慎有加的。甚至发现,比起高考到大学毕业那段时间,自己现在已锋芒散尽。 一、我为什么想着转型。 执业三年多了,我一直认为,自己做得还行。我是一2013年来深圳执业的孩子,学校出身也不怎样(起码在毕业证上现实不咋的),有时候我自己也觉得,只要敢说做得还行,我就可以对得起自己了。也因为做得还行,这刚好就促成了我的转型。刚好商会里有几个不大不小的老板和我聊起过公司想上市的想法,我听了也“春心萌动”(后来这几个说想上市的当然没什么着落,慢慢我也看出来他们其实也就几个“穷人”,此是后话),于是下意识第和一老乡可以联系了起来。 说说这个老乡。会计师,合伙人,投资人。老家商会的哥们说,他每年挣上亿吧(当然这些不是我关心的)。。我在老帖子里说过,他儿子曾在2016年投资赚了8,9千万。接触他,我在2016好像缺少了那么点资格,我一直觉得还不是机会,人家有什么理由看得起我?于是做了一些铺垫,包括和他儿子成了朋友。 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自然就有了直接面对他的机会。一来二往,尽管层次不同,我们还是聊得来的。 于是,我有了第一笔IPO业务(也是今天为止的唯一一笔)。 二、初识IPO。 理论上认识IPO,是实习培训那会。那时候觉得好遥远,当然那时候对于IPO的认识可以忽略不计。 所里有律师专门做上市。年会的时候讲了他和IPO的故事,我才算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在学法网的老帖子里好像提起过这回事。他的策略是跟着一北京的团队先做几笔美国上市业务,进而开发珠三角企业的上市业务。“老子做过并且成果做过这一类业务”是他的底气。 业务签下来之后,我没有找所里的律师合作。实话说,我还真担心所里这位律师看不上我,于是找了深圳另外一团队。就这样,我的相关业务开始了。 我深知我在这个领域的空白,尽管团队对我显出了我不大适应的尊重,但自认我个人还是非常好学和谦虚的,于是他们教会了我很多。好像案源为王确实是那么回事,团队负责人甚至和 我说“钱你说了算,做事我说了算”,可后来我很庆幸自己从一开始就具备的谦逊态度:让出过半律师费,认真学习。 项目还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三、第一笔破产重整业务。 1、初识破产重整。 当然是司法考试备考期间。接触实务后才发现,书上的东西们貌似完全没有作用,但不掌握又不行。 真正开始对破产重整有想法是在2015年。那时候接了一件六级工伤,交给所里一位律师办(这位律师我常在我在学法网帖子回复里提起,做律师前在深圳工作了十年,做了几年年人力资源,执业第一年就在收入上达到了七位数,第二年开始下降。我们是同年执业的,第二第三年收入也基本持平)。最后这案子调解成功了,我也跟着去在调解书上签名。拿到赔偿款后,对方律师留下和我们吃了顿饭。对方律师很年轻,30岁吧,08年执业,其所在律所位于深圳的中心区域福田区,2014年濒临解散,他自己出钱接手,自己做了主任。谈话间聊到近期业务,他说其刚签的一笔破产业务。我煞有兴趣第了解了下收费,60万。那时候,很是羡慕,当然也佩服。 直到今年,我才有了自己的第一笔破产重整业务。现在回想起来,和这两年的积累密不可分。我一值认为,这是所有资源综合的成果。 同样,我分出了一半的律师费,和一个做相关业务经验丰富的前辈合作,把自己当成了纯粹的学徒。共同办案的四位律师,我是业务上唯一的小白。这四个律师,如果单讲收入,其中两位律师的总和可能还没到我三分之一(当然,老大可能比我高一些吧)。可能我的谦虚,在加上我曾经有的一点成绩(这两方面,我认为都不可少,都让他们在和我的合作中,不会有任何保留的赐教。 业务开展后,我开始深入。自己对于这类失误的认识实在过于肤浅。没有任何一本书会告诉我任何一步应该怎么做,甚至委托合同的签订都玄机重重。我想,如果这笔业务不是我带来的,可能我自己永远也摸索不到这类业务的门道。现在,代理工作接近尾声,剩下就是重整的谈判了。重整成功还有一笔律师费-------这是较之前的费用还要客观的。 --------我现在依然还不具备单独组建团队做破产重整也业务的能力:因为越了解,更慎重。我自己的估计,起码要三四个案子的磨练吧。前辈们毫无保留的指教,让我感激不尽。 雨停了,草草停笔。待续。 我一直很少说看法,有时间了再在帖子里结合经历谈一谈我对于了律师行业法本和非法本、专业化、律师的知识构成等看法。 =作者相关文章= 说说我的律师路:法庭人生,一如既往 |
最新评论
有机会可以合作,我正在做破产重整。广州深圳这类业务不少。很多没接触过实务的只知道什么清算组、管理人,实务中基本用不到,关键不在那。
那不一样的,完全不在一频道。
是的,商事破产依破产法,国企政策性破产依大领导的看法。国企破产主要是甩包衭,政府兜底。
几点建议:1.对于你我这样野蛮生长起家的律师,三、五年是道坎,应该有两三个明确的方向并坚持下去;2.在你力还稍有不能及的情况下,就要培育自己的团队和带新人的,但切忌揠苗助长
谢谢村兄建议。正是考虑到坎儿和瓶颈,尽管我一直走得相对很顺,但时刻考虑更上一层楼,不满足和囿于现有的一点成绩。团队已有雏形,尚不强大。我更倾向与和团队成员之间建立起纯粹的合作关系,没有雇佣,彼此不吝分享(但我希望自己一直是老大,哈哈,有点自私)----这也是我刚入行就一直坚持的理念。合适的合作者不容易找,之前也有过合作者,但多有缺陷。这事儿急不来。很欣慰,原来的助理(我很不愿意这样称呼)刚刚顺利执业,可以肯定她将会是非常优秀的同行,我们彼此的合作倒是确定了的。其他的还在寻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