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学法网 xuefa.com
![]() 都说22号法考主观题出成绩,那就今天在学法网写一些法考感受心得吧,算是个纪念。 认识法律半年,像是一场一厢情愿的追求。起初只是兴趣,不近不远的好感,并不十分投入,也未必追逐她的首肯。后来,越觉得她的好,动了心思,使出百般的力气,她竟然给了一个温暖而暧昧的回馈。心中愈发欢喜悸动,更是拼了命地表现,期待着得到她的芳心,然而她的内涵是如此深奥,我也未知最后的结局。但不管如何,走到这里了,总是要正儿八经地表白一次的,最后努力地准备一下,不成,断了念想,毕竟难说真爱;成了,只是牵了手,婚不婚的和恋爱无关。 关于法考,说点实际的话吧。法考通过率其实是很高的,我指的是相比较勘察设计类、注册会计师等的技术或者财务类执业资格考试而言。我记得注册消防工程师的第一年通过率只有1.9%左右,第二年不足3%,我是第二年通过的。这几年一路考下来一级建造师、注册咨询工程师,还有监理、造价,其实法考的难度是最低的(绝对没有贬低法考的意思,客观感受就是这样)。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和框架,法考我是学得最认真的,也是最努力的,因为完全没有任何基础。从零基础到法学新生,大概三个多月到四个月的时间吧,我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不跟随任何法考培训机构,我不认同押题啊重点啊之类的诱导,这不是我学习法律的目的。对于我来说,法律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好奇的,从基础的法理、学说开始,再到法条,到释义,到不同观点。 明白了法律的地位、功能、背后的原理和法价值观,其实99%的法条不必去背诵记忆,甚至包括程序法的规定,都是可以推导的,只需要重点关注那些例外的规定,当然,必要的具体内容还是要记一下,更多地为了能够慢慢学会一些“法言法语”。只要不懂的,我都去学,我只是在自己看书不能完全搞懂的时候,选择性地听一些培训老师的课程,不拘泥于哪个机构,谁的课有帮助我听谁的。拿刑法来说,蔡雅奇、柏浪涛、张宇琛、罗翔我都听,除了刘凤科(他的口音太重了,水平还是高的)。事实证明,我认为我的方式是正确的,我只管自己做好了准备,以不变应万变,不论考什么都正常,“重者恒重”是应试心态,不是学习和研究法学应该有的态度。 客观题成绩223,出来分数的时候有点恼火,我是对法律真心感兴趣,以研究学习的心态吧。可是司法部明显有放水之嫌疑,我自己的评估应该是190到200左右,这让我对法考有些失望(请见谅,绝非矫情,可能是目的不同吧,我只是拿法考当做自己学法的一个检验而已,各种学科都有交叉,学习法律有利于我的工作)。 到主观题考试前的那二十多天里,我几乎是疯狂地恶补,我觉得我之前学得并不扎实,模棱两可含含糊糊的知识点还有很多。在主观题考场上打开试卷那一刻,我特别平静,自信满满,我觉得主观题考试的难度远比我所做的准备要小得多,但来不及窃喜,奋笔疾书。我几乎没有在任何题目上做过思考,提笔就写,大致的考察点和结论我都基本掌握,分配了一下题序,按照一、二、四、五、三的顺序安排的,可我最后还是输给了时间,最后写刑诉那道题,来不及在结论时展开了,好在基本的分析要点大部分完成了。 法考主观题成绩将要公布了,虽然也会有期待,但其实重点不在于通过与否,对于我来说,突然觉得并没有什么更大意义,学法的过程已经有了很多收获。只是想跟所有的法考生说,法考只是一个资格考试而已,如果真心是要选择以后从事法律工作的话,连资格考试也觉得那么困难,其实你根本不爱,也更谈不上用心学过。 最后,祝大家好运,但法学还是深奥的,真的喜欢,就有无穷的研究空间,不必拘泥于浅表式的考试。 |
最新评论
谢谢!一开始学法,是觉得有点神秘,今年没什么要考的执业资格了,听说法考是天下第一大考,就想试试看自己在40多岁的年纪还有没有学习能力,算是游戏心态吧。努力是很努力的,我做事一向如此,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全力。法考毕竟还只是法理、价值判断、论理表达、解析之类的,技术含量不高,一般朴素的价值观足可以应对了。所谓的法考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法的方法有问题,过于机械和僵化,有了一定的社会经历和其他专业知识支撑,用法学的内在规律和逻辑去学习的话会大不一样。我真的觉得,司法部未来限制非法本参考是错误的,法学不能关起门来自娱自乐,可以适当提高法考的考试水平和考察方式,但有更多地具备其他专业学科知识储备的人去从事法律更有现实意义。
这等大神财税之流喷不起,亦无能力喷。他只能喷拿法考当救命稻草类的伪法律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