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学法网 xuefa.com
![]() 笔者是一名在校大四学生,今年二月份开始了解法考的相关备考信息,但一直纠结于法考与考研之间的选择。思索一番后,决定将考研、法考齐头并进,在司考落幕、法考元年的背景下我这个选择在现在看来是极不明智的,即使理论上仍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具体到我自己身上便是思想状态不太稳定,几乎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非常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心情或烦躁或耐心、或焦急或信心斗志满满,万般纠结万般渴望。考前对于这两个考试认识的不足是主要原因吧。要明确的是,对于这两个考试都具有一定时间量要求的考试而言要取得成功想必是需要狠下功夫和心思的,于是到了今天,我对于即将揭晓的主观题成绩和研究生考试都没有十足的信心和勇气。因为确实没有必胜的把握。希望以后还想两项考试同时着手准备的后来者,务必尽量综合评价自身的各项情况再行定夺。 关于对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认识。 这项考试我想到今天确实到了具备有一定知识积累和社会经验、生活常识就可以足以通过该项考试,当然还是需要运气(具体到该考试便是法感)来进行加持的——仅仅针对法本生,因为确实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我想对于文科类考试,包括高中语文、英语、政治、历史乃至于具有理科特点的地理学科再到大学的考研英语、考研政治概莫能外,都不排除某种感觉作用的发挥。所以对于所谓裸考通过客观题的考友,我相信他(她)在几年的专业学习和十几年生活、社会的感受具有通过这项考试的实力和运气。我所在学校的某个专业课老师也说过,只要是在大学阶段好好学习过的法本生,几乎不用耗费过多的力气便可通过,现在想来深以为然。说到我个人的备考安排,我是三月份花了估计二十天左右看完刑法徐光华的视频和配备精讲书籍、以及李建伟的民法书,此后便将法考搁置下来复习考研了。七月份时断断续续在自习回来后抽空看完了商经、民事诉讼法两科内容。七月底回家。8月3号回学校开始全力复习法考直到客观题结束。 对于今年客观题的感受是: 1.多个学科的试题交错出现,这个变化让人措手不及,我想是司法部对于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主观题考试分开举行的目的所在——考验人的应变能力和思维转换的速度; 2.公法学科考察的记忆性内容大大压缩,更加侧重于制度本身规定的原理和价值支撑,这里可得出的结论是公法凭借狠、准、稳的把控制度规定的精神和价值构造便可获取满意的分数;私法学科考察更加注重生活实例的法律解构,但个人认为私法学科(民法、商法、民诉)仅仅凭借朴素的价值情感是最容易出现偏差的,也许不一定准确吧,这个学科对于细节的把握一定要加强。 3.从整体试题来看,试题难度不小于往年试题。但是客观题大案例确实少见,材料多短小但是问题设计依旧用心,考察点全面。今年考完后,在网上看到很多考友说试题侧重实务,我不太认同,个人理解是更加侧重知识点细节上的把握了。(其实我有时候感觉复不复习都无所谓的,因为考场上真的是在凭借经验做题,但是不太肯定)。从历届真题角度讲,笔者认为刑法、刑诉、民法、行政法、理论法、民诉法的真题价值依旧不容忽视。我曾经给一位的微博底下评论过一句话便是:刑法是从司考到法考中各学科命题技术最为规范、最为成熟的。至今仍是这个感觉。对于今年主观题的感受是:试题更加贴合政治站位,主观题卷增加的分值大部分均在第一题法治理论当中;刑法学科注重多角度思维,该思维似乎是目前刑法学术界的热门研究思路;刑事诉讼法是突出要求法治后备军的证据审查和分析能力,其实笔者认为这才是今年试题的亮点;民商诉大综合体个人感觉是一个具有深厚专业功力的老师随手扔出来的一道题,不知有考友有同感;商法题根据我个人猜测也是出综合题的老师出的,问题问的容易被带到沟里去,我商法第一问就是没有把材料与题目结合起来看直接回答的,想当然的认为问的是凭借代持股协议能否直接向法院要求股权。 关于诸位考友在学法网论坛上的争论,我想时间会给出它的答案。最近一直担心不能通过这次考试,犹犹豫豫,慌慌张张的,真不知道该说自己什么好。暂且写到这里吧。 |
最新评论
这你到是说对了,考后等成绩的焦虑时间很多人没算进去
你如果能把帖子删除,我叫你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