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学法网 xuefa.com
偶尔回忆起这一年多的法考经历,那看过的书、听过的课、做过的笔记仍像一场梦,学习中的各种崩溃边缘、咬牙坚持的情景在因疫情宅家两个月后也变成了类似轻松的电影片段,考过了,一切都成为美好的回忆。也正是因为宅家的无聊,所以开始将自己的学习经历进行概括的总结,学习理解能力因人而异,我的学习方法不一定适用,供看到的考生参考。 我,82年大叔,2018年1月份备考,在职,客观179分。 二战,2019年1月份备考,脱产,客观192分,主观118分。 ![]() ![]() 一、准备阶段 1、教材提前准备,只听课不看书效率极低。不要质疑机构老师的能力,只需选择你听他/她的课不反感的即可。 我的老师选择的是柏浪涛、钟秀勇、黄韦博、戴鹏、向高甲、杨帆、鄢梦萱、白斌、杜洪波。 2、决心很重要,撑不住的时候,想想自己辞职的理由。 我在一家地产营销公司做市场总监(乙方),2017年底我意识到了我的职业下行趋势,觉得必须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要实现职业自由化,一战失败后,二战果断辞职全力备考。理由很简单:用一年的时间创业,成功则有了25年的长期饭碗,失败了顶多损失十几万的工资收入。 二、客观题复习 1、一战时我是听课、看书+真题,课程一听就懂,真题一做就错,究其原因,理论掌握的不好。 改进方法后是先看懂理解每章节,再听课,再真题。最终课程听了一遍,书看了一遍,真题做了两遍,因为是在职,每天学习时间不固定,零散式的加起来5个小时,整体理论囫囵吞枣,179分不冤,我当时的学习状态去考主观,绝对失败。 2、2018年歇了一个春节,2019年初抖擞精神准备二战。因为有了一战的基础,学习效率猛然提高。二战中,我的学习方法是纯看书不听课,因为本人需要在脑中将知识进行理解,再转化成记忆,所以,在不听课的前提下,上述老师的理论教材我分别看了两遍(杨帆的三国一遍),各科真题做了三遍,且能够理解各选项的对错理由。 3、学习期间为每天早7:00-23:00,除去翻翻手机、吃饭、厕所、必要事项处理,有效学习时间为7小时左右。9月7日之前,一周三次健身房,进入主观题考试阶段才缩减为一周1次健身房,其他两次在家用哑铃代替。啰嗦一句,学习固然重要,身体更重要。 4、我做真题是两种方式,在家是做各老师的真题教材,零散时间比如厕所、外出时是用APP做题。6月份的时候,感觉历年真题已没太大问题,做APP上的真题,每组15题,正确率平均也达到了85%,网站上的历年试卷模拟考试练习,三张卷分别是99、108、110分。故买了官方的《案例分析指导用书》在6月底开始进行主观题练习,练习过程中也加深了对客观题一些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提前练习主观题一直持续到7月底,8月开始加强客观真题的练习,以及各老师的客观模拟题各做了一遍。 三、主观题复习 1、在6月初购买的《案例分析指导用书》,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客观题成绩公布后再买指导用书以及其他主观题教材已经无货或发货缓慢。 2、主观题复习分三部分,历年主观题真题、案例分析指导用书的案例、老师总结的小绿皮(小蓝本)等主观题用书。我只买了刑法、商法、民诉法、刑诉法的主观题用书。复习方法按照青霞(我的好友,2017年通过司考的美女学霸)的推荐: 笔记本上第一页写自己的答案,写完看解析,看思路对上没有,然后本子的第二页抄标准答案。 对比后,如果答题思路没有问题,细节有问题就加强记忆,如果是表述不好就加强这个问题的专业表述。(专业表述可以参考历年真题或案例分析指导用书) 后来发现我自己写的答案根本就错误百出,一个月的复习时间,再去按照老师的主观题讲解去听一遍课,再做一遍真题肯定来不及了,于是想起自己客观题的题海战术,岁数大了,记忆力滞后,只能靠一遍一遍又一遍的抄写来加深记忆了,我改变了学习方法如下: 第一步:将各科老师真题卷教材中的历年案例真题抄了三遍,大致对这些知识点有了印象; 第二步:将《案例分析指导用书》中除真实案例(扩展练习)外的所有案例抄了两遍,对所涉各科知识点进行了初步认识; 第三步:因时间有限,仅对主观题用书(小绿皮等)中的重点(教材里和课程中老师会说哪些是重点)复习了一遍,用时三天。 第四步:开始题海模式,我可以比较惭愧的说,单就那两本《案例分析指导用书》,除了扩展练习内容外,答案部分我抄了不下6遍,通过不断的读写,我就像个硬盘一样慢慢的对书中的知识点加深了印象,到临考前,我的默写正确率已经是85%以上了,笨脑子+笨方法,用去了300多页笔记本和42支笔芯。 ![]() ![]() ![]() 第五步:临考前半个月开始社论的练习,用的是杜洪波的教材,薄薄的一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杜老师在教材里倡导的是让大家学会写理论文章,而不是抄模板。印象最深的是分解方法那一章节,一个关键词,通过二级分解成一句话,通过三级分解成一个片段,通过五级分解成一篇文章,围绕着关键词展开论述,杜老师并提供了很多论述素材,依稀记得老师说具备几级分解的能力,就可以给县委书记做秘书了。。。。讲真,我对照杜老师的方法仔细研究了三天,也背诵了一些素材,本人自忖善谈,但在十几天内要达到融会贯通出口成章的科级领导秘书水平我都很惭愧,无奈时间紧迫,又采取了笨脑子+笨方法的方式:以杜老师的教材背诵素材为主,网络上又搜集了部分,根据可能出现的考题内容进行汇总分类整理了4000字的背诵材料,最后那半个月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每天早晨6:00闹钟一响,朦胧状态下就开始背诵材料,背至1000字时,睡意全无,起来背完剩余3000字,洗漱吃饭,开始默写上述材料。如此将社论和案例分析穿插默写,晚上23点准时睡觉。 四、考试阶段 1、不要想着去翻法条,要翻也是基本答完(先别管对错)再翻,能翻到算你赢。 考试4个小时,我用3个小时答完大部分提问(其中社论35分钟,刑法75分钟),剩余时间都是在翻书,仅仅翻到一条勉强能用的关于破产的法条。 通过事后学法网上看评论,涉及监察法的考点在《宪法》中,其他几个考点都是在平时都没听过的一些司法解释中。 2、考试开始前五分钟是大脑空白状态,看社论的题目,跟自己背诵的素材好像完全不沾边,随着身边其他考生敲击键盘声越来越密集,焦虑让大脑更加茫然。好在自控能力还强,五分钟后就进入了状态,哪些默写过的、背诵过的素材在脑中逐渐的清晰起来,根据社论题目的关键词写上去就好了。 3、刑法分值很高,用时最多,收获也最大,虽然遗漏了评价拿走死者财物这一案情,但未影响我的分数。历年的案例真题和《案例分析指导用书》中的刑法题目没有白练,也再次印证了“重者恒重”这一考试定律。 4、个人感觉,除了刑法外,平时复习的其他科目知识点基本没怎么用上,比如刑诉法。绝大部分题目都是在凭自己的法律直觉或者说是日常的学习沉淀在答题。刑法题目中我是按照三段论的答题方式: xx构成故意杀人罪。 按照刑法规定,。。。。是故意杀人罪。 本案中,xx明知被害人有白血病会因伤口血流不止而导致死亡,并隐瞒了该事实让xx实施了砍伤被害人的行为,主观上带有杀死被害人的故意,且造成了被害人死亡的事实,所以构成故意杀人罪。 其他大题,我用的历年案例真题的方式答题: 该行为是行政许可。 按照法律规定,。。。。。,故应当由消防部门作出行政许可。 以上是对答题模式的举例,你可以按照三段论来详细答题,也可以按照历年真题那种简洁的方式,只要答出采分点即可。当时在练习《案例分析指导用书》中的题目时,前几遍复习时都是按照原答案去抄写、复述,到后期的时候我已经能尽量用简洁的文字去概括这一答案的采分点。 五、写在最后 现在的法考已不同于以往的司法考试,2013年以前的司法考试,一道题考1-2个知识点,2013年以后,一道题最多能考8个知识点,但看近两年的真题(网友回忆的),大部分题目已不再像往年那种很明显就让你看出所要考查的知识点,用网友的笑评:这是笼统式考法。其实改革后,现在的法考更侧重的是考生的法律思维,毕竟死记硬背的知识不能活学活用,是不符合现代法律职业的基本要求的。 法考改革也好,题目变换也罢,万变不离其宗,理论理解、记忆+真题是不二的复习方法,同时坚持不懈的毅力会让你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形成法律思维,也具备了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的能力。 |
最新评论
冲呀!今年你一定换A证!
2010年取得的法律自学考试本科。
谢谢!点滴积累,必有收获!
哈哈,同龄人的感触都是相似的!主要是这个年龄段的工作和学习以及生活压力都大。
未来在你手中,改变自我才有价值回馈。
地产职业如今的关键词是:渠道、996,做乙方的压力更大。当然转型也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做销售的在沟通表达能力方面突出,若有合适的律所平台和人际资源,早些转型也是不错的。
自考的人,很有毅力
你说的对,我一个同学考过司考后就去律师所干律师了,据我同学说他现在在他们县城一年也就挣七、八万块钱,包括他认识的律师,和他差不多,一年最多也就才10万块,挣钱多的都是老律师,案子多,他们这些挣得少的没有案源,也没有人找,都是在律师所等案子,平时干的最多的就是给当事人做咨询,一件能挣一两百,听了真是寒心,想想也是,快40的人了家里老人小孩都需要照顾,也没有去一线城市打拼的念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