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学法网 xuefa.com
![]() 上次我在学法网写了《法硕毕业的我,在上海求职,很不顺利》,昨天我又去一家律所面试电话销售。接待我的是一个姑娘,小姑娘说这个电话销售的工作就是:把意向客户“忽悠'到律所来,然后交给接待来做。底薪4000,每邀请一个提成40元,月超130个60元。每周六天,早9到晚9。 我说:没问题! 最后我说:需要挂证 她说:不行。 我说:人事说行 她说:人事是外包的... 感情人事也是把我忽悠来,赚人头费? 走在办公楼宇间有点怨自己,也太没底线了,除了社会经济地位不能把握地在不断突破底线,怎么对职业选择也在没了底线... 我需要工作,上海的就业市场也非常繁荣,但是,我不能去做接待,做不了面馆帮手,不能去做电话销售,为什么?我的受教育经历不允许。 我毕业的本、硕两学校每年需要财政拨款近百亿。我就读的中小学也是本省甚至全国最好的教育资源之一。我有幸进了少数人才有机会的用大量纳税人的钱维持的教育培养系统,是为了将来产生更大的生产力,但是,毕业之后是待业或者去打电话、拧螺丝就不合逻辑了。 一方面,是家庭付出了很大的教育支出,还有我个人的付出,但是在就业上不能没有受到教育的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国家在教育系统上投入相当大的资源, 如果毕业的学生没有产生更高的生产力,这意味着老百姓们的投资打了水漂,这还谈什么发展。 还好明天,我还要去一家律所面试。 刚刚,我在一家食堂店铺吃饭,只打了一份豌豆炒虾仁16元,加饭18元,菜分量很大,足够了。附近桌上坐着三位老人,打的都是两份、三份的菜,但是我毫不在意自己只有一个菜。 我只是感叹这些老人是那么的普通,看上去与我贫穷老家的亲人们也没有多大差别。我想:即便他们的上海是多么的光芒闪耀,如果土地是他们自己家的,他们会把房子卖到几百万、上千万给我们这些年轻一代人么? 我不相信!他们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么多的钱,这大大超出了他们贫穷出身的预期。 更多:从律路上,精彩文章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