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众合教育司考
导语: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建立法律职业人员统一职前培训制度。”为贯彻落实中央部署,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提出了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并特别强调:意见提出的各项改革措施应于2017年年底前全部落实到位。 ![]() 一石激起千层浪,司法考试改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意味着自2003年以来的司法考试将全面转型,发生根本性变化,那么,对于考生而言,改革新政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一、改革意味着什么? 传统的司法考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法学界对其批判集中到一点,那就是考试内容与法律职业不对接。司法考试是一种典型的职业考试,它考的是法官、检察官、律师,考过之后这些人要去办理真实的案件。因而,这个考试必须考出法律人的真实能力和办案水平,必须与法律人的业务有着直接的关联。然而,此前的考试模式更多考虑的是如何与法学教育对接而非与法律职业对接:考试涉及的学科,与教育部规定的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几乎一一对应;考试侧重于法律知识甚至是法律条文的简单记忆而非理解应用;考试中涉及的抽象理论对实践意义不大,命题人设计的古怪案例在生活中也许三千年才出现一次;考试中某些内容与学科,与司法实践毫无关系。 上述缺陷激发了此轮司法考试改革,根据改革方案,传统司法考试模式将在2018年退出历史舞台,替而代之的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将会在诸多方面发生变化。 首先,考试内容的变化 《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改革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着重考查宪法法律知识、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加大法律职业伦理的考察力度,使法律职业道德成为法律职业人员入职的重要条件。”简单概括就是,法律职业考试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法治理念,要求法律人必须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二是法律知识,要求考生必须掌握现有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三是法律思维,要具备处理案件、进行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的能力,四是法律职业道德,应当具备正确的价值观,恪守职业行为规范。 其次,考试方式的变化 《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提出:“以案例分析、法律方法检验考生在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等方面的法治实践水平。……考试以案例为主,每年更新相当比例的案例。大幅度提高案例题的分值比重。”这里面透露出两层意思:其一,既要考法律适用,还要考事实认定,这是司法职业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两种技能;其二,考试将以案例为主。这就意味着考试将从过去的以法条记忆为主转向对法律规定的理解应用为主,也就是说,考生不能再像从前那样仅仅知道法律“是什么”,更要懂得“为什么”和“怎么办”,这无疑将大大提高考试的难度和专业性。 最后,学科比重的变化 既然改革强调法律职业考试与法律职业的对接,那么就意味着与法律职业相关性不大的一些学科,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小,甚至不排除有些学科被驱逐出法律职业考试的领地。总体而言,民法、刑法、行政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这六大学科的主导性地位不会撼动,在有些学科逐步缩减的前提下,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职业道德这两个学科的比重和分值会逐步增加。 二、考生应该怎么办? 在此前传统的司法考试模式下,由于主要考法律条文和法律知识的记忆,因此年纪轻、记忆力好的在校学生会占优势,因此经常有学数学、医学的学生通过两三个月的培训拿下司法考试的情形出现。但可以预见,在考试新政之下,此类情形已经不再可能发生了,功底扎实、视野开阔、有实践经验的考生将在考试中展现出优势。当参加考试的考生均具有法学专业本科、研究生学历时,大家就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公平竞争,这时候,面对真正考能力和考水平的以案例为主的新型试题,对考生而言,有个好记性,不如有好底子,靠技巧,不如靠实力。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对于包括2017年在内的全体考生而言,在校期间务必要学好法学知识,而在复习应试阶段,也要逐步改变此前的复习观念,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注重夯实自己的法学基础,训练自己的法律思维,全面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一、夯实法学功底 为了提升自身的法学素养,夯实法学功底,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复习。其一是听课,包括通过网络课程、微信课堂、实训课程等方式,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下,弥补和强化自己的知识储备,加深对考试的认识,增强自己的法律知识和做题能力。其二是看书,除了市面上一些专门针对考试的应试型资料之外,建议大家还可以选择一些既与考试相关,又不拘泥于考试的好书。打个比方,要想身体好,除了必要的保健品和营养素之外,更重要的是日常饮食的合理性和多样性。尤其是法学功底相对较弱的考生,最好能读一点这类书籍,把它和应试型资料集合起来,在复习的间隙看一看,读一读,你对法律的理解会更加透彻,视野会更加开阔,法学素养和应试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升。 推荐书单(非应试类资料) (1)刑法:张明楷:《刑法学》,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车浩:《车浩的刑法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民法:朱庆育:《民法总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杨立新:《民法案例分析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3)行政法:胡建淼:《行政法学》,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章志远:《行政法案例分析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刑事诉讼法:张建伟:《刑事诉讼法通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陈瑞华:《看得见的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5)民事诉讼法: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6)行政诉讼法:何海波:《行政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7)宪法:林来梵:《宪法学讲义》,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8)法理:李红勃:《简明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其二、注重案例研习 法律人的工作是解决纠纷,每天面对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案件,需要运用法律知识,将一般性的法律条文与鲜活的生活事实对接,推导出最终的处理方案。法律实践如此,法律考试自然也应如此,应强调通过案例进行考核,在分析和解决案例的过程中,评判考生的能力大小、水平高低。 为了应对这一考试发展趋势,在复习中,考生要更多进行案例研究,体会如何用法律规范解决法律问题。案例研究的一般步骤包括: (1)勾画案件事实。要从题目给出的诸多信息中,筛选出有意义的信息,比如当事人的信息、时间地点信息、行为手段信息、主观意识信息、客观后果信息、救济方式信息等,在综合各类信息的基础上,还原案件主要事实; (2)分析法律关系。要运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分析在本案中存在着多少个法律关系,每个法律关系的性质如何,彼此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 (3)寻找法律依据。在认定案件事实和分析法律关系之后,通过法律检索,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中,寻找到与本案对应的法律规范; (4)运用逻辑方法,推出处理结果。事情清楚了,法律找到了,之后就是运用演绎、归纳或者类比等逻辑方法,推理出一个处理结果,并对处理结果的合法性、正当性提供理由支撑,即进行法律论证。 为了提高案例分析能力,考生可以选择一些权威的案例分析类著作进行学习。比如,国家法官学院和德国国际合作机构曾组织编写过一套“法律适用方法”丛书,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发行,涵盖行政法、合同法、物权法、侵权法、劳动法等各个学科。另外,考生还应该有意识地进行优秀裁判文书的研究,比如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http://wenshu.court.gov.cn/)或者《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等途径,阅读和分析一些经典的裁判文书,体会法官是如何运用法律规范解决法律纠纷的。 其三、关注法律实践 哈佛法学院庞德教授曾说:法律是一门世俗的事业。世俗不是庸俗,而是说它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立法、执法、司法,都要面对生活,处理红尘俗世中的问题。在日常学习和应试复习的过程中,考生一定要保持对法律实践的好奇心和关注度,应通过各种方式,了解法律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了哪些热点案例、呈现出什么样的趋势,这些变化和趋势一定会影响和引导当下的法律发展以及法律职业考试。 为了了解法律实践,较常规的方式是阅读专业的报刊、网站,更简单的方式是订阅一些法律领域的公号,比如“中国法律评论”(chinalawreview)等,它们会及时提供相关资讯和权威的评析。每天花三分钟时间,了解法律领域的新问题,再用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思考:如果这是考试内容,我该怎么分析和解答。在此过程中,你会发现,法律原来就在生活之中,而生活本身就是法律,在将法律条文与生活事实连接的过程中,你就在运用着自己的法律知识,锻炼着自己的法律思维,从而也就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着自己的法律理解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 【理论法学李红勃】从司法考试到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从法条记忆为主到以案例研习为主,这是新的挑战,也是必然趋势。也许有一天,带着法典上考场,将成为法律职业考试的常态。获取更多司考相关精彩文章,请下载学法网APP或访问学法网(xuefa.com) |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