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学法网 xuefa.com
大家好,简单地自我介绍一下,我本科位于南京军区下辖的某二线省会城市,一所普通的省部共建大学,英语专业。修了法学二专。应届一战上海交大凯原法学院法律硕士(非法学)拟录取,初试401分,16年9月司考431分。![]() 一、征途 鄙人不才,本着笨鸟先飞的精神,我大二下学期就开始备考了,从15年5月到16年12月,整个期间长达19个月。大致切割一下时间,如下: 司考:15年5月11日起,至16年9月25日考完卷四,16个月 英语:15年11月8日起,至16年12月24日考完英语,13个月 专业课:16年10月4日起,至16年12月25日考完专业课,3个月 政治:大概就是最后2个月的样子 二、司考篇 卷一113 卷二105 卷三115 卷四98,合431分,这个分数来得太意外,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一直很敬畏司考,毕竟注定有接近九成的人是无法通过的。直到现在我都很庆幸自己过了,成了那10%中的一人,thanks god! 关于司考与法硕的几个常见问题 1、“非法本能在一年内连过司考法硕吗,二者能同时准备吗?” 一年内连过司考法硕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成功的先例有很多很多,在此我仅以交大法硕为例:我本人就是个活答案,另外16级交大法硕有个前辈,也是初试400+和司考430+的,还有和我同一年考进交大法硕的同学中,也有一位司考370+和法硕370+。 在这里强调一点:司考和专业课,并不是同时准备的,而是接力进行的,我在备考司考期间,考试分析一页都没有翻过。但是,英语是同时进行的。 2、“准备司考对法硕有帮助吗?” 帮助表现在两个方面吧。 第一,准备司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搭建专业课知识体系知识框架的过程(前提是你司考真的学懂了) 第二,当你真正把司考的知识消化吸收之后,能为你的法硕选择题以及案例分析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3、“听说刑法理论有冲突?” 这点我不否认,冲突集中在犯罪构成要件和共同犯罪这两章。但是,刘凤科老师在讲这两章的时候,会介绍新旧理论的冲突点,真正学懂了的人,是可以做到新旧理论自由切换的,做题时只需对症下药,做司考用新理论,做法硕用旧理论。 4、“二者内容是否相通?” 我认为刑法民法法理宪法高度重合,这4门课,法硕的考点同时也是司考的常考点和重点。但法制史,司考只考4—6分,法硕却要考44分。司考只能为法制史搭起一个基本的框架,细致的内容只能在司考结束后,去细看考试分析,去听马志冰的音频了。 5、弊端 首先,时间很紧张。9月的第三个周末考完司考,距考研还剩100天倒计时。其他研友已经开始了考研冲刺了,你可能才刚开始看政治哲学世界的物质性。 其次,压力翻倍。司考注定有九成的考生是不及格的,无形的压力x1;司考若没过,时间成本浪费了,对自己的自信心更是强烈的打击,无形的压力x2;再加上考研本来就要承担的竞争压力。 最后,战线很长,对一个人的恒心、毅力、自律,乃至身体健康,都是很大的考验。 同一年连过司考法硕,看起来很美好,但过程中的艰辛和压力,只有切身经历过才懂,所以我并不想煽动大家走这条路。但对于很决绝的挑战者,我希望我的经历能对你有所帮助。 三、时间规划与进程 之前提过了,总时长是16个月,大致经历了两大轮复习。 第一轮(用的是15年的讲义和视频课),时间过去太久远了,我也记不清第一轮是怎么过来的了,只记得是15年5月11开始,大致到9月初开学时(那年暑假在家我也没有停止复习),结束了刑法刑诉民法民诉4科,到11月初,结束了全部8科。因为这个时候离考试还很有很长的时间,所以平均我每天的学习时间,可能就是4个多小时吧。没必要这么早就把自己折磨得很疲惫。路还长。学习方法就是:对着讲义一边听视频课,听完一章后,立马把真题书里对应的真题做了,仔细看老师写的真题解析。 一轮结束之后,我适时地开始了英语的复习,每天的学习时间延长到了平均6个小时,英语2小时,司考4小时。司考的任务也由听视频课转为刷题,疯狂刷题。刷各科老师编写的题库,刷历年真题(套卷),从2002年真题开始,第一天刷卷一,100道题全部做完再对答案,标记错题,翻讲义把相关知识点再记熟;第二天接着刷卷二……以此类推。一遍结束,就从头再刷一遍。用刷题的方法对抗遗忘,就这样渡过了一个冬季加一个寒假。 第二轮(用的是16年的讲义和视频课)开始于16年3月底,实话说,有点晚,但没办法啊,16年视频课迟迟不上传,我都等得要发霉了。这个时期,每天的学习时间延长到了平均每天9个小时,司考6小时,英语3小时。第二轮就是对第一轮的重复,为的是查漏补缺,重点学习掌握16年的新考点,学习方法依然是对着讲义边听视频课。我原计划第二轮必须在7月暑假开始前结束,实际到7月10号才完全结束。 在这里提醒一下今年打算考司考的同学,尽量在7月之前把8科的系统强化(或精讲)视频课全部听完!否则进度就拖沓了。我计算过,假设是4月1号才开始备考,要想完成这个任务,那么民法(含知识产权法)要在20天内结束,刑法15天内,行政法12天内,刑诉法10天,商经10天内,民诉8天内,三国7天内,理论法9天内。好消息是今年各大培训机构的视频课在3月初就开始上传了,我想有一部分同学都开始备考有一段时间了,但是不能松懈,记住,时间紧任务重。 7、8月份,暑假留校备考,司考进入了冲刺阶段。每天的学习时间延长到平均每天10小时,司考8小时,英语2小时。按照安排,7月开始到8月中旬,是119必备阶段(精粹),讲义多是一些图表,方便背诵,各科老师会在从头到尾把一些易考点常考点串一遍。今年备考的同学,就跟着这个进度走吧。我去年是没有听这个阶段的视频课的,因为我已经有了两大轮的复习了。我这个时期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卷四的训练;二是看错题,整理错题。 8月底一直到考试前一天,这一个月的时间,英语复习暂停了,除了睡前例行背单词。有的人在这一个月,会选择背讲义,或者回归历年真题,都行,看自己选择了。我选择了疯狂的刷题。先刷各科的168题,刷完听老师讲解视频。再刷各科的考前测题,刷完听老师讲解视频。做错的题,强记相关知识点。就这样打发了最后一个月。 四、老师推荐 刑法凤科大帝,我没有听过柏浪涛的课,我没有发言权。奉劝选择柏的同学,后期凤科的168题和考前押题,最好做做吧。 民法钟秀勇,刑诉杨雄,民诉郭翔,行政法徐金桂,三国法杨帆殷敏都挺好,理论法宋光明,商经李晗鄢梦轩都行。 没有别的什么硬广告,我就想发自内心地说一句:很感谢这群认真负责的老师,陪伴我渡过了16个月时光,助我通过司考,感恩。提醒一句,选择了一个老师,最好就跟他到底,中途换老师很浪费时间的。 五、学习方法与顺序 基调就是:听视频课+看讲义+刷题 这三大法宝。 干巴巴地埋头看讲义是很枯燥的,跟着老师的上课视频录像,既能加深你对知识的理解,也能给你带了很多乐趣(老师上课都很风趣得说)。视频不需要买,网上下载即可,总的来说,晚上视频更新还算蛮及时的。 至于刷题,各科老师编写的真题解析必须备一本,在听完一章内容之后,立刻把对应章节的真题刷了。对于真题解析,与其说是用来刷的,不如说是用来拜读的。答案解析部分是精华,你需要把每一道真题的答案解析都吸收消化,这样你才能培养自己的解题思路;而且,学习老师的分析问题的过程,这对你答卷四案例分析题也是有巨大帮助的。 另外,个人认为,真题套卷也是必备的,套卷题目和答案都是分开的,更适合刷题。近两年的套卷可以留到最后用来模拟考试,其余年份的套卷就是一遍又一遍,反复刷。每一卷都包含了多个学科题目(卷一有理论法、经济法、三国法,卷二有刑法、刑诉、行政法,卷三有民法、商法、民诉),刷一张卷,能调动储存在大脑中多个学科的知识,这样每个学科你都能保持一定的熟悉度,能够避免某个学科出现大面积遗忘。 至于各科的特点以及具体如何学,每个老师在第一节课都会详细介绍的,不再赘述。 学习顺序,建议:刑法→民法→民诉→刑诉→行政法→商经→三国→理论。这种学习顺序,迎合了各个学科在前三卷中的排列组合,配合着刷套卷,能够避免陷入“学一科,忘一科”的死循环。 刑法和民法必须优先,因为这两门需要深入理解,必须保证充足的学习时长;同时此它们也是后续学习刑诉民诉的基础。民法民诉学完之后,在学习刑诉行政法的过程中,可以边刷卷三,这样可以保持对民法民诉知识的熟悉感;刑诉行政法学完之后,在学习商经、三国和理论法的过程中,可以边刷卷二,这样可以保持对刑法刑诉行政法的熟悉感。 PS:强调几点 1、除了卷四论述题,司考并不需要你背诵大段讲义的内容,你需要的是记住关键考点,典型的例子:应当or可以,3日内or5日内or7日内or10日内,等等细节。这些易混点老师很喜欢出题,考生也很容易丢分,这就需要平时多记多总结了。后期老师会发布一些易混点,自己也要学会整理易混点。 2、刷题对抗遗忘,在刷题中回忆讲义中的考点内容。当你看完题目和四个选项后,就在脑海里回忆这题的相关知识点,想不起来,就在这题旁边备注,事后立刻翻书、记忆,当天消化。不要停留在只关注自己是否做对,记住题目背后的所有相关考点才是王道。另外,做题最好用铅笔,做错的题,在题号旁做记号,看看下次是否还会做错,后期也可以集中翻翻错题。如果是在学法网题库做题的话,题库会自动记录错题记录。 3、重视卷四,千万不要把卷四留到最后一两星期才看,很危险。至少7月开始就要每天练一题卷四,一定要动笔写。练习案例题时,要写出分析的过程,不能简单写一个结论。练习论述题,可以先模范老师写的范文,学习一下套路,慢慢地就会写了。另外,最好练练字吧。 4、可以关注老师们的消息,上面经常会发布一些干货。APP用来做题挺好的,我的刷题良器,我在纸质的套卷上答题完毕后,就把答案输入APP里,它会自动校对答案,还能够自动保存错题记录,这样就节省了对答案和记录错题的时间;但我不太推荐直接用APP刷题,容易分心走神,刷题还是用纸质版的好。顺便下载个法律法规APP吧,检索法条很方便的。 5、考试千万要注意答题速度,我四张卷子全是读秒做完的(卷四有一小问还没来得及做) 我时间把握得很差,做到后面,就开始赶时间,很紧张,思维都乱了套,导致我每考完一场,心态都是近乎奔溃了。我老是在一些选项上纠结来纠结去,浪费了大把宝贵时间。其实遇到这种你没有把握的题目,先根据第一感勾出答案,然后题号旁边做好标记,全部做完之后,有时间再回来仔细思考,当然,没有十成的把握,不要轻易更改答案。考场上要做到胆大心细,陷阱无处不在,细节决定成败。 6、说到心态,无论题目让你有多奔溃,都要调整好心态,尽全力去答题,坚持到卷四考试铃声结束响起。有时候,自我感觉很糟糕,但成绩公布后会让你大吃一惊,怀疑自己考了场假试。我就是这样的。 7、司考说白了还是一门拼记忆的考试,所以考前的短期记忆就厉害了。考试那两个晚上,如果失眠了,那就起来看书;等待进场的时候,看看书。不要破罐子破摔,常言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我靠考前的短期记忆捞了不少分,卷三86—91题考的融资租赁合同和最高额抵押,我就是考试之前几十分钟刚好翻过讲义上的相关内容,12分做对了10分。 8、目标定高一些,380甚至400。既然决定了要考司法考试,请大家务必全力以赴,不要左顾右盼,不要想着为法硕留力气。一心一意把司考知识学懂了,才能为法硕打下牢固的基础。 要说的就是这么多,毕竟司考结束已经快半年了,好多事情我都记不太清楚了。祝成功。 六、法硕篇 众所周知,司考改革将限制非法本学生报考。今后,势必有许多非法本同志们为了追寻自己的法律职业梦想,选择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在此,我顺带也谈谈关于法硕联考的一些心得体会。 政治72,英语79,法硕联考基础课124,法硕联考综合课126,合401分,远高于我的既定目标(385)。今年北京和广东最高分都是419,但上海410+的高分绝迹,华政最高分是403,复旦是402,上财是399,也许是上海改卷尺度略严格吧。 ![]() 法硕联考部分,自以为值得说道的经验不多。我重点谈谈专业课主观题背诵,以及英语如何提升,这两方面我比较有心得。 七、择校 我不想对比说道各高校的孰强孰弱,我仅谈谈自己的择校经历。 我选择上海交大,是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1、交大是我的dream school,是我的信仰。实不相瞒,在高考结束后的那个漫长的暑假,上海交大法硕,就已经成为我的终极目标了,整个本科期间,我的手机锁屏墙纸都是交大校门牌匾。想考上海交大的初衷,是为了我的爸爸,他在1993年曾在上海交大组织新生军训,留下了一张纪念照。我偶然看到这张照片,心中萌生了想考进这所学校,开学的时候带我爸爸重游故地的想法。后来,深入地、综合地了解了上海交大,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渐渐地,上海交大就成为了信仰。 2、我非常向往上海这座最具现代化气息的大都市,我希望留在上海发展。上海交大的文凭,能为我留沪工作,提供一个较高的台阶。 3、交大法硕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徐汇校区,四通八达的繁华地段,研二研三找实习非常方便。周围实习机会也很多。 4、上海交大近些年都是高分保护,初试高分只要不摔门不打老师,都不会被刷;交大统招名额少,进复试的人也少,复试刷掉的人同样少,近两年都只刷了3个人。所以,与其他名校相比,交大复试压力要小很多。 前期尽量选择清北复交浙人大等名校为奋斗目标,这样能够激发斗志。等到正式报名的10月份,再根据自己的复习情况,确定最终目标。我报名的时候由于法硕专业课和政治的准备时间太短,我很担心自己复习得不充分,过不了交大的复试线(16年线375),当时司考还没有公布成绩,如果司考没有过,交大也没考上,那我来年又要从头来过,后果不敢想象。11月8日现场确认,我辗转反侧到凌晨5点,纠结要不要换复旦或者中山。排队进场确认的时候,打定主意就选交大,我可以站着死,但不可以当逃兵,给信仰一次机会。回想当初报着“大不了二战”的心理报了上海交大,结果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这所学校,真是应了马云爸爸的那句话“梦想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句话送给诸位,可能你们报考的时候,也会有纠结和担心,但有梦就去追,人生难得热血几回。 八、英语 79分,完型错2,阅读错3个,新题型没错,客观题53分,翻译作文26分。 我英语准备了13个月,英语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定要尽早准备。由于英语我没有听过视频课,都是自学,想听视频课的同学,恕我没法推荐了。 九、单词 从15年11月8号开始背单词,用的扇贝APP,每天任务量150个。长期坚持,至考研结束,APP上显示背了8423个单词。至于单词书,我背过红宝书的26个单元的必考词,后来觉得扇贝单词更方便,就没背过单词书了。每天的23点到0点左右是固定的背单词时间,因为睡前记性好。单词没什么好说的,就是持之以恒,坚持到考试前。多义单词,熟词僻义要特别注意。 十、阅读 40分的分值,重中之中,性价比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训练,必须摆在第一位,在熟悉了套路之后,拿满分是完全有可能的。个人认为,阅读只能错4个,顶多5个,否则会给你的总分拖后腿。如果能拿32分,那英语得70—75不是难事。 阅读训练具体哪天开始的我记不清了,大概是15年11月底。每天的任务是:做一篇真题阅读(有助于熟悉真题的出题套路)+全文逐句翻译昨天做的那篇阅读(有助于提高语法和翻译水平)+圈出文章中的生词加入当天的扇贝单词计划(有助于词汇量的积累),虽然这样有些费时,要耗费2—3个小时,但是只有完成了这三项工作,才算完整地利用了真题阅读的价值。 真题解析用的是张剑的《黄皮真题系列》,从97年真题阅读开始,一直做到12年,13—17真题可以留到后期自测。黄皮书上的答案解析写得非常好,陷阱是怎么设置的,都分析的一清二楚,一定要仔细研读,这样能帮你熟悉出题老师的套路。我刚开始做真题阅读的时候,正确率惨不忍睹,97 98 99三年的阅读都是错一半以上,那时候心都凉了半截。后来熟悉了套路,正确率明显提高了,2000年到2012年的阅读,平均错四个,所以刚接触阅读的同学,不必因为自己错误率高而焦虑,熟悉了套路自然就能做对题了。97—12的真题大概有70篇阅读,足够你做两、三个月了,我是在大三下学期开学前做完了第一遍。因为离考研还有很长的时间,所以我买了黄皮书阅读150篇,基础篇和提高篇我都做完了(如果你第一遍真题阅读结束地较迟,就不推荐你做150篇了),提高篇的文章选材比基础篇更新,难度我觉得二者都差不多。方法还是跟做真题时的方法一样,还是那三项工作。我个人觉得150篇从文章的选材和问题的设置,和真题都挺接近的,对于提高我的阅读能力帮助很大。如果说做第一遍真题阅读,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的话,那做完150篇上下两册,就是升华。顺带提一下,150篇是比真题更难的,如果你做得不好,且宽心,我个人做得情况是:有的能做全对,有的要错两个以上,大部分是错一个。 150篇上下册都做完之后,就是做第二遍真题阅读了。我第二遍开始的时间很迟,考完司考后的10月才开始。此时每天的任务有所变化:做两篇+自己分析文章结构+自己解析选项中的陷阱+温习在做第一遍时圈出的那些单词+翻译文章中的两三个重点长难句(即在第一遍时翻译得很糟糕的那几个句子)。经过了较长时间的训练,97至12年的阅读我再做第二遍时基本是全对了,但不要满足于全对,第二遍要着重提高又快又准选出正确选项的能力。 十一、翻译 没有单独的训练计划,正如前文所述,我是结合在翻译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训练的。翻译5道题10分,会有1—2道较简单,懂一些基本的语法就能写对,剩下的都是考长难句。时间充裕的同学,可以看看文都何凯文的《长难句解析》or新东方唐静的《拆分与组合翻译法》 十二、完型和新题型 完型大三下学期开始的,每天一篇,先做真题上的完型,之后做了《黄皮书完型30篇》。文章中的每一个单词、词组和选项中的每一个单词、词组,尽可能要全面掌握,尤其是熟词僻义和多义词,重复可靠性较高,像subject就重复考过几年。不要觉得完型20个选项才10分就不重视它,诚然,完型靠瞎猜也能得个3、4分,但是你若认真训练过,得7分以上不难,尤其是近几年完型的难度大大降低了。 新题型是大三暑假开始的,每天一篇,同样也是先做了真题上的新题型,之后做了《黄皮书新题型30篇》。曾经的新题型难度很大,16年和17年的新题型很容易,就是送分的,但未来谁也说不准,后期新题型肯定是要练练的,黄皮书会讲解做新题型的一些窍门,嗯此外没什么心得好说的了。 十三、作文 提高作文水平的上上策自然是靠日积月累长期积累和练习,但这需要耗费很长时间的。对于像我这样的时间紧任务重的同学,就只能依靠下策了——模板行文。 作文是离考试还剩三、四十天开始准备的。买了《张剑黄皮书作文书》和《王江涛的作文书》,两本书都有一些现成模板,直接用这些现成的模板是不太稳妥的,很可能作文得低分,因为这些作文上的模板势必有很多人都背过。我是以这些模板为基础,两本书上的模板相互借鉴,互相取长补短,保留了行文思路,但更换了其中的部分单词、短语和句子,就这样改编成了五套自己的模板。模板算是初步形成了,但作文是必须要动笔写的,我在考前总共练了20几篇作文,这样才能够把那五篇模板练到如火纯青。在运用模板写作文的过程中还要对模板不断进行完善,提高模板的适应度、尽可能地减少模板的痕迹。 必须强调,所谓的万能模板是不存在的,自己改编的五套模板也仅仅只能解决大多数的常见话题,如果考场上的作文题目实在偏难怪,那也只能靠临场发挥了。所以,时间充裕的同学,还是走上上策:早为作文做打算,一周练一篇,做阅读时候可以摘抄一些精彩的表达,或者背背优秀范文等等。我的作文分数并不高,估计大小作文合在一起一起也才20分、21分的样子。作文要想拿高分,只有要走上上策。上上策的作文分数最高;用自己的模板写的作文,不出彩,能得个中等分,这样至少作文没拖总分后退;完全套用作文书上的模板,分数最低。 十四、英语模拟考 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压箱底的13年至今的真题可以拿出来自测了。自测要完全模拟考场,手机调飞行模式,卡表做题。一定要卡表,不能超时,真正上了考场,时间是很紧张的。我考试的时候,前面花的时间太多了,不得不在最后40分钟的时间里写完了大小作文,所以作文分不高。要不是新题型简单,我作文肯定是写不完的了。所以要卡表模拟,把控好时间。13年以后的真题,客观题60分,我模拟的结果都是得50+,还算不错,如果你模拟的结果不是很理想,也不要难过,及时调整至好最佳状态。 十五、专业课 基础课124,选择题错7分。综合课126,选择题错6分。专业课选择题无比重要,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你的总分。只有选择扣15分以内,你的专业课才有可能250+。 司考是9月25日考完的,休息了一天,然后就开始听战友分享的马志冰的法制史音频了,我在司考部分提到过,法制史司考是不怎么考的,只有这科需要重新学。好在法制史需要理解的不多,都是一些记忆点,边听马志冰讲,边在分析上划横线,三天时间就把《法律硕士考试分析》的法制史部分过完了。马志冰的讲义,是按照立法、刑事刑罚、民事经济、行政监察等进行编排的,适合分类、对比记忆;而考试分析上的法制史是按年代排版的,有种大杂烩的感觉,记起来很吃力。 专业课,我只干了两件事,背了七遍分析(针对主观大题考点记忆)和疯狂刷题(针对选择题考点扫盲、查漏补缺)。毕竟司考结束后,离考研就剩三个月了,我没有时间做多余的事。像民法刑法法理宪法的音频,我是没有时间去听了(我也很无奈啊),我也没法在这里向大家推荐老师了,抱歉。接下来先从背分析开始说吧。 10月4日,在学姐的提点下,开始了第一遍背分析。哪些内容要背?我并不是整本书一字不落的背,这样是自虐,完全没必要。我的背书原则是:第一,凡是那些标了三个以上序号的内容,或者有三个以上分号的内容,统统都背;第二,序号后的内容如果不是很长,就照着书上的原文背,如果内容特别长,就要进行删节,但主旨句、关键词是绝不能省略的,这都是主观大题的给分点;第三,如果内容是引用法条原文,尽量照着原文背。第四、对于一些繁琐、拗口、较偏的内容,可以先做好标记,留到考前半个月的时候,集中突击背。是否必须背得和分析上一模一样呢?尽可能做到一样,专业课主观大题的答案往往都是分析上的原文,你能把原文写出来,那你的答案和参考答案就近乎一致,你就有越有可能这题得满分。但是,对于一些又臭又长又拗口的内容(法理部分最多),你在保证主旨句、关键词一字不落背下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表述,也是可以的。 不得不说,第一遍背分析,是最痛苦的,花得时间也最长,一天背20面,每天接近一半的学习时间都用来背这20面,用了20天才背完,经常是背了忘,忘了背。背得顺序是按照考试分析的排版顺序,刑法民法法理宪法法制史。PS刑法分则部分,我没有背分析,这部分主要是背各个犯罪的构成要件,《法律硕士指南》分则写的更清楚,我就直接背打印的指南刑法分则PDF版。我记得指南上总共有100多个犯罪的构成要件,我是每天背6个,图个吉利哈哈哈。此外,《指南》刑法分则中的一些重点罪名,是法条分析题的常客,这些罪名只背构成要件是不够的,相关的重要内容也是必须要背的,比如行贿罪中的“不正当利益”是指什么? 艰难的第一遍分析结束后,马不停蹄的第二遍、第三遍。从第二遍开始,就要加速了,因为时间再一点一点流失,我是增加到每天背50面,8天背完一遍。这50面的内容,并不全是单一学科了,和是组合的。举例来说,我是刑法20面+法理30面,或者民法30面+宪法20面。其一,组合背,更没有那么枯燥;其二,组合背,能刺激大脑中储存的多个学科的知识,避免背一科,忘一科。 直到第三遍结束,才勉强把分析记得八九不离十,基础算是打牢了。接下来就是巩固了,从第四遍开始,我把分析上可能出大题的考点,都列在了笔记本上。像这样“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特征3”“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4”阿拉伯数字代表着,这个考点有几个要点。我从第四遍到第七遍,都是看着笔记本上列的考点,然后就开始回忆背过的考点内容,发现有遗忘的,做好标记,赶紧翻书再背熟。几个战友之间可以合作,互相交换自己列的考点,查漏补缺。我在笔记本上列了大概有500多个可能出大题的考点(不包括刑法分则的100多个犯罪构成),17年专业课大题考点几乎全部覆盖了,唯一的遗漏是论述题良法的标准。每天回忆70几个考点内容,依旧是用“组合背”,8天一遍。 文运出版了考试分析背诵手册,这本书我买了,我没背过它,只是作为参考书。后期,文运、华成、敏行等机构都会发布一些主观题必备内容,这些值得一看,也可以直接拿来背。这些机构总结的主观题必备我全都看过,为的是check一下我的500多个考点还有没有遗漏。 宪法国家机构部分、选举法、组织法以及法制史,都有大量琐碎的知识点,该怎么记呢?我的建议是分类、归纳对比记忆。将相同类型的知识点,归纳到一起(可以制作表格),对比记忆,这样可以形成知识点之间的互相联动,记住了其中一个知识点,就能回忆出其余的多个知识点。 背书这件大事讲完了,接下来说说刷题。大家前期打基础的时候,绿皮《配套练习》肯定是要做的。我因为没有时间,所以忽略就掉了它。我刷完的题有:绿皮《标准化题库》一遍,《高教版历年真题》两遍(含法本法硕的真题),《文运五套卷》一遍,《科教园六套卷》一遍。时间充裕的同学,选择题和大题都得做。我因为时间关系,以上书目的选择题我都刷完了,但是只做了历年真题的大题,其余的大题都只是看了看。PS我发现历年真题中,刑法法条分析题有重复,而且不只一两年;综合课,主观题已经考过的知识点,选择题中还可能再考。 还要注意的是,刷题的过程,同时也是scan知识盲区的过程。发现题目考到了自己疏忽了的知识点,要赶紧翻考试分析,找到相关内容,做好标记,强记。有些题目都是出自分析上的很细很偏的内容(尤其是文运五套卷),你平时看书时疏忽了,所以不知道答案,没关系,及时发现盲区,总好过在考场上懵逼。选择题不要只关注正确率,有些题的答案的确是值得商榷,做错了也别太较真,真正掌握了、记住了考点内容才是王道,答案就let it go吧。做选择题,不单单是要选出正确答案,还要回忆与这道题相关的一系列考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串列,发现记忆模糊的,就赶紧翻分析再记熟,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既然提到错误率,那我就说说我刷真题的错误率,大家可以参考参考。司考结束后,尚未背完第一遍分析时,我凭着司考的底子刷过一遍真题选择,基础课不怎么错,综合课错得比较多;单选不怎么错,多选错得比较多;两张卷子合起来平均错18—20分。第二遍刷真题选择时,分析已经背完几遍了,两张卷子合起来平均错10—12分。考场上那两张卷子则一共错13分。 十六、政治 这科实在谈不出什么经验,靠的就是高中文科生的底子,准备的时间也短,就最后50天左右,全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度还产生过放弃政治的念头哈哈哈。正常情况下,政治也是放在后期学的,9月份考试大纲出来后开始准备政治,完全来得及。 政治用书,就是肖秀荣全系列。视频课,只听过文都任燕翔讲的政经那一部分(没时间啊,我也很无奈),还不错,能听懂。 总分72,选择题42。任何一个政治老师,都会强调选择题的重要性,事实的确如此。走马观花地看完一遍肖秀荣知识精讲,先刷了真题的选择,然后就开始刷肖1000两遍,对升选择题正确率很有帮助。肖1000两遍刷完,肖8、任四、蒋五、徐涛八套、米鹏3套和肖四陆续上市,上述资料我都做过,对付选择题,勉强足够了。 主观大题30分不高,也就全国平均分的水平,毕竟上海是公共课旱区。大题背得就是肖四,考前两周才会上市,到手之后就开始疯狂背。但哲学部分背得是自己根据肖秀荣的《考前预测背诵版》总结的内容,因为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等能结合大题考察的原理也就那么十几个,全背下来就好了。政治大题往往都是结合当年的政治大事件考察的,所以背押题,是很有可能背到原题的;万一没遇到原题,就只能把背过的肖四上的有关内容,结合一下材料,写在答题卡上了,大题只要不是白卷,都会给一点分的。按照肖老的说法,坚持背肖四,上了考场不管是否遇到原题,至少能保证自己有话可说,大题得个30分全国平均分,问题不大。 PS政治选择题不要迷信所谓的答案分布规律(但是在你实在不会做的情况下,可以靠规律蒙答案),某老师考前说“综合历年真题来看,哲学多选题没有全选的,近代史没有全选的,时事政治会有一道是全选的”,结果17年真题答案恰恰相反。所谓的规律都不是绝对的,要相信自己的判断。我在考场上就是信了一回,结果丢了2分,很可惜,有这2分,我就是上海状元啦哈哈。 ![]() 十七、结语 能在一年内,以高分通过司考,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dream school,感谢上天的眷顾,付出的辛劳终于有了回报。征途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未来还有更多挑战,吾仍需砥砺前进。希望我的经历能给大家带来些许启发,祝君成功。获取更多司考攻略、司考题库、司考资料,请下载学法网APP或访问学法网(xuefa.com) |
最新评论
财税律师是傻逼
你这只疯狗懂个屁,这考研分数放北大都能进前三,司考分数也是状元级的,你这智商给你考也考不到。
你妈死了还是你户口本上死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