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学法网 xuefa.com
学法网的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再写一点感受,自我鞭策的同时与大家有个分享。 很多人都听过,一万个小时定律。主要意思:天才不是天生,是练出来的,经过一万个小时的有效练习之后,会达到世界级专家的水平。最开始接触,想当然的以为,这又是一碗寡淡无味的心灵鸡汤,没太当回事。不过后来好多书都提到这个说法,慢慢的我开始相信他是个科学的方法论了。 ![]() 学法网上准备考司考的是绝大多数,在漫长的备考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主旋律是:焦虑,痛苦,压抑,煎熬,难受。现在我翻看备考时候的日记本,每天我对自己评价也是满目疮痍,一无是处,一度我都怀疑我是个负能量爆棚的人。相信现在也有很多同仁,也同样挣扎与煎熬在各种的战线上。 如何面对这些挫败的感受与难熬的情绪,我有一点新的逻辑。 不管是备考司考,还是法律执业学习。我们都是在学习一项自己并不具备的新技能。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的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悉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的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的则是学习区。作为备考司考的人,你处的位置肯定不是舒适区,你的生活也必然是一点都不舒服。学习新的技能,我们要孕育一个全新的自己,想一想孩子出生的时候母亲会是多么的痛苦,而我能想要迎接一个全新的自己,也必然会经历与分娩同样的痛苦。所以说:焦虑,痛苦,压抑,煎熬,难受这些东西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非常有价值的。 ![]() 有效的刻意练习,必须在学习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是练习。学习中有很多的负面感受,这不是一个难以度过的事,而是一个值得庆幸的事,因为你是在成长过程中。 今天就只写到这里吧。一万个小时的定律的内涵很多,我理解包括刻意练习,微小改进,及时反馈,高频次重复等内涵。目前来讲,如何对自己客观的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度,这个点我还是始终找不到一个科学评估的方法。虽过了司考,但在别人的推荐下,打算准备专代考试。与各位考生同仁和职业同仁共勉,望与大家交流分享。获取更多法律行业精彩文章,请下载学法网APP或访问学法网(xuefa.com) |
最新评论
过奖了,大家共勉!
嗯嗯。是的,选择成长就是选择煎熬。共勉
我也很有同感,及时的反馈和调整,才可以快速迭代,迅速演化。目前,最困扰我的也是,及时反馈做不好,你有什么方法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