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学法网 xuefa.com
![]() 写在前面的话,本人毕业十一年,本科学计算机,从华为研发工程师到基层公务猿,在家人的鼓励下,17年第一次参加司考,顺利过关。 第一部分,考试那两天 2017年9月16日,在时隔十五年之后,我再次以高考的心态踏入司法考试的考场。早上我7点40分进入考场所在的学校,环顾周围的其他考生,绝大部分都是小年轻,基本上都是手捧司考复习资料在做最后的冲刺,有的拿着自己打印的几张A4纸,有的拿着辅导书,有的对着手机里的讲义在碎碎念,更有几位拿着厚厚的三大本。在众多的考生中,我居然还发现有黑皮肤的国际友人也参加我们的司法考试。8点30分,考试正式开始。本以为宪法、法治理论背得不错,谁知真题里并没有出现多少熟悉的句子、词语。我还是按照考前刷真题的速度,把整张卷子做完,单选、多选、不定项都是先做题,再涂卡,最后剩下40分钟检查。面对“建立法律服务工作者微信群能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这样的选项,考虑得太多,最终还是没选。中午排队吃饭的时候,旁边一位小女生,在电话里告诉她的朋友,自己卷一投入的时间差不多是最多的,怎么感觉还是像裸考一样,哦,原来大家的感觉都差不多啊。卷二、卷三的考试,基本都剩下30分钟左右可以复查试卷,其中卷二有一题在改答题卡时,原来涂的选项,居然没办法用橡皮檫檫干净,换了两块都不行,都不知是橡皮檫的质量问题,还是自己涂的时候用力大了。后面估分才知道,复查的时候把很多题的正确答案给改掉了,橡皮檫那道也是由正确改成错误。17日中午,我看了几遍自己打印的资料,因为很担心卷四答不完。卷四第一道大题,审题到写完,用了半个小时,基本把答题区写满了。后面六道题也都答得比较快,写完第七题,刚好四点四十分。自己当时都感觉是不是在乱写,是不是没有审好题。经过复查,把民法最后一问修改了,其他题基本没改动。 第二部分,从估分到查分 像大部分考生一样,在司法部公布参考答案的第四天,我也凭记忆再做了一遍试题,接着跑去估分。估分结果前三卷只有248分,跟我预期的前三卷过三百差距甚远。除了卷一没底,其他考完都觉得不错,难道自己真的没审对题,没弄明白司法考试的考法?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感觉良好的卷四,估计也是麻烦了。 时间一晃到了十一月,16号二宝的出生,让家里一下又热闹了起来,忙到差点忘记21号出成绩的事情。早上九点,看到微博说可以查成绩了,自己也上去查查看,哎哟,结果出来了,卷一96,卷二96,卷三96,卷四106,总分390。有点意外,第一次参加司考,虽然跟估分前预想的上四百有点差距,但对自己来说,也是个可以的分数了,对家里人也能有个交代了。 第三部分,难忘的备考 时间回到2016年12月,在决定参加考试后,我从先修课程开始了司考备考之旅。民法段波,刑法乐毅,理论白斌,行政舒杨,民诉郭翔,刑诉左宁,商经刘安琪,三国殷敏,这些本来陌生的名字开始进入我的生活。对于没有基础的同学,先修课程可以给自己一个方向,至少了解司考的八大部门法是怎么回事,如果有一定的基础,先修课程也可以让你知道哪位老师的风格适合自己。上述八位老师,左宁和刘安琪会让你逐步建立学科架构感,白斌上课比较幽默,段子口诀不少,段波乐毅也有不少好口诀,舒杨的行政打破常态,能给你很强的条理性,郭翔的民诉,常用段子来解释知识点,让零基础的考生容易接受,殷敏概括的知识点及空白点,非常实用。2017年3月份,系统强化课程陆续上线,自己购买的网络学习包,也陆续到货。官网上传的音频视频,会有一定的延迟,但前期影响不大,后期就只能选择性的放弃一些课程了。我从理论法开始了系统强化的课程,接着是民法,刑法,民诉,刑诉,行政,商经,三国。由于是在职考生,我利用中午一个小时,晚上两到三个小时的时间复习,周末有空的话,基本也在看书。用音乐速度调节器播放音频课程,根据各个老师的上课语速,大致按1.5倍到1.8倍的速度听课,语调保持不变。比如,殷敏的语速较快,我用的是1.5倍,郭翔的语速较缓,我用的是1.8倍,其他老师大概在1.6倍或1.7倍。这个加速工具真的很好用,在保证精神集中的情况下,节约了不少时间,现场班上三天的课,我两天就上完了。 系统强化课,我六月底全部过了一遍,配套的土豪银真题,民法、刑法、理论过了一遍,其他几门的真题过了一部分。在做真题的时候,我会先把对应的系统强化内容再过一遍,如果题做错了,还会回头再巩固一下。这样算下来,七月以前,我把强化的内容看了两到三遍。黑皮的模拟题在七月份开始上场,由于时间紧,我自己并没有做过一道模拟题,完全是跟着老师的模拟题课程过了一遍,这一遍算是带着自己又过了一遍系统强化的知识点。中间又抽时间,做了一部分之前做过的真题,特别是做错的题。时间很快到了八月,119必背的课程陆续上线,这个时候感觉时间有点不够用了,因为后面还有案例课程,自己还要花时间记忆,还要刷下真题。 我在八月底过了一遍119必背,由于时间紧,案例课程我只听了刑法,民法,民诉,刑诉。九月开始,我买了最近五年的真题,按照16年-15年-14年-13年的顺序做了一遍,天啊,看了五六遍的系统强化,一两遍的119必背,居然做真题还错那么多,除了卷一能上一百,卷二卷三只有九十左右。错的题,基本在一个选项上。在刷题的时候,第一遍基本按照考试的顺序和时间,早上做卷一和卷三,下午做卷二和卷四,中间空出来的时间,还有晚上拿来背诵。本来想把真题刷个三五遍,最后因为时间关系,14到16的真题做了三遍,12年的没做,13年的只做了一遍。最后把几次下来错的题,又过了一遍。说到这里,我要强调一个事实,卷四第一题,在九月初,我才开始接触并动笔写,第一次用了五十分钟,后面几次也要四十分钟左右。而且写出来的东西,跟参考答案相差甚远。当时真有点担心,卷四七道大题,每道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没办法写完,那真是太冤了。无意中,我听了高晖云的案例课程,里面居然有讲第一题的答题技巧,还有另外一个课程专门讲这个。我花了五六个小时的时间听完了这些技巧和模拟题。后面自己也试着写了一些,到最后就把高老师提供的几个案例的参考写法打出来,直接抄写了几遍,真的多亏了这一临时抱佛脚,解决了卷四第一题和第七题第二问,至少自己感觉是这样的。这里特别强调两点,一是真题真应该多刷两遍,第一遍找感觉,第二遍找弱点,第三遍找速度,第四遍在题目中找对应的知识点。二是卷四的第一题应该在八月初开始练笔,练练答题的技巧,练练自己的手写字。 第四部分,几点感想 一是要有必胜的目标,在你决定参加考试时,一定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那就是一定要争取一次通过,不给自己留有后路。二是按计划尽早把强化课程听完,在听课的时候,你会感觉知识点其实并不是很难,但过一两个星期,或者上完一门课程再回想其他课程,很多都又忘了,这个真的很正常,所以需要不断记忆。就算你感觉自己记得不错,但到做真题的时候,你又会被泼一次冷水,因为你听懂老师讲课,并不代表你完全掌握知识点,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三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司考备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的复习时长在1000个小时左右,都是靠每天几个小时的积累,对于在职考生,最后二十天,最好能休个假,做最后的冲刺。只有坚持到最后,你才有可能取得胜利。四是主观题的答题要字迹清楚,保持卷面干净,如果能写一手好字更好。最后,祝愿每位都能学有所获! |
最新评论
恭喜恭喜,以后又是同行。
机缘巧合。08年就从华为出来了,跟高薪擦身而过。
顶尖985难道是清北复交的大神
Py吧 未来趋势是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这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