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法伯乐”、“少文的书房”
=问=
少文老师,今年司考我又没过,我非常努力的学习,但是最后的结果却和我的付出不成比例,我太笨了,可能真的不适合学习法律。我想放弃了。 ——江筱 =答= 江筱同学: 你好。 你笨不笨,我不知道,但你因为两次司考失利,就说自己不适合学习法律,我有点不同意。 我曾经带了一些年轻律师一同出游,同时还约了几个资深的成功律师同行,也是希望在游山玩水之余,在闲聊的过程中,能给这些年轻人以不经意的启发。 有一次晚饭后,大家围在一起喝茶聊天,谈起各自的职业经历,几位成功律师开始谈起自己走上各自专业化道路的因缘。 A律师专做民商事诉讼,他第一个发言: “我做律师的第一个案子,那是个刑事案件,是在一个区基层法院,检察院控告我的当事人诈骗,说是货到未付,但是我通过调查取证,找到了他从银行打款过去的凭证,白纸黑字,显然应该是无罪的,我以为这个案子赢定了,就去和法官沟通,但是法官对我说,小伙子,做案子可不像我想得那样,有证据就万事大吉了,一个案子的结果和方方面面都有关系,哪一个处理不好,案子都做不好。最后,我的当事人被判了三年,我当时郁闷了很久,为什么一个无罪证据如此确凿的案子最后却是这个结局,我不知道法官背后有没有利益关系在里面,但这个案子让我感觉,中国的刑事司法太黑暗了,所以后来我下定决心,这一辈子都不再碰刑案了。” B律师是专门做刑事辩护的,而且在国内还很有名气,他听到这里立即接过话头,往下接着说: “我和你正好相反。我的第一个案子是一起民商事案件。刑事案件就算有背后的勾兑,也只有被告会去勾兑,检察官至少不会给法官送钱。但民商事案件就不一样,尤其是商事案件,牵扯的利益动辄几十个亿,甚至更多,所以,这里面的司法腐败难以想象。我做的第一个案子也和你一样,一个明显对我们有利的案子最后却判我们败诉,我就知道,一定是背后的某种力量在起作用,所以,我就发誓,以后再也不做这种商事案件了。” 轮到C律师说话了,他是做非诉的,简单来说,就是不和法院、仲裁打交道的法律业务,比如帮助公司进行融资、上市,等等。 “我执业的第一个案子,是一起诉讼案件,也是自以为胜券在握,后来和你们一样也败诉了。后来,我就觉得,诉讼案件内幕太深,我们不想做专业以外的事情,所以后来我就选择了非诉业务。” 我接过话题:“我之前听一个律师跟我说,他一个明显能赢的案子败诉了,我觉得中国司法太黑暗了,所以决定,这一辈子坚决不做律师,然后我就成了一名老师。” 同学们听到我的这句玩笑,都会心地笑了。 每个人对待世界的看法,其实都是经验式的,他的结论其实都是根据个人经历的归纳结果,从来就没有窥斑览豹,窥斑只能览斑。 相同的开始,却导向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差别仅仅在于人生第一次失败后的心理机制。 有的人败诉,会认为这个法官有问题,有的人败诉,会认为是刑事诉讼有问题,而有的人败诉,会认为中国司法体制有问题。 第一种人选择继续坚守,第二种人选择调整方向,第三种人选择退出江湖。 失败的都只是一个案子,但我们却对它做了不同程度的概括,然后就有了对待世界的乐观和悲观态度 悲观从何而来?其实就是来自对一次经验性失败的抽象程度。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熊培云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悲观,没有逻辑基础,只有心理学基础。 不要对每个选项过度分析,也不要为一次经验性的失败总结规律。 |
最新评论
有啥 可说的。。。
人家少文老师的文章关我啥事
学法识得陈少文,走遍天下有亲人
白斌课堂上很多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