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学法网 xuefa.com
2020年4月12日,我终于拿到这个大黑本,拿证的感觉怎么说呢,很平静,完全没了之前盼公告、预约之后数着指头倒计时的那种焦虑感。回想备考的一个个日日夜夜,突然觉得空落落的。萌生考法考的念头非常偶然,那是2016年的初春,在上网时突然发现都在讨论司法考试要改革,以后不允许非法本考了,当年高考志愿与法学擦肩而过一直非常遗憾,突然觉得得考下司法考试,就当圆梦了嘛,没想到,这梦一做就是四年。 同学法网上其他很多经验帖一样,我集齐了“非法本”“零基础”“在职”“大龄”“奶爸”等诸多不利因素,不同的是我没有像那些大神一样短时间高分通过,我用了四年,客观180,主观一战104,二战110。性价比很高是不是?但是个中滋味只能自己体会。 我自认有个优点,就是认定了一个目标,心底就会一直记着,哪怕就真的主观、客观方面的条件不行,也总想不甘心地去试一试。所以,法考我用了四年,四年时间钱花了不少,书买了挺多,各种加群报班找考友……所有的这些不论有用没用、对或错,其实都是为了心底树起的那一面旗帜。 为了当初一个不经意的决定花费了四年时光,现在想想还真是佩服自己,也许这就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意思吧。今天想把这些年走过的弯路跟要参加法考的同仁们说一说,希望能对大家有一点帮助,在备考路上不要像我一样,蹉跎四年时光。 一、关于老师。 现在法考市场竞争激烈,能够站稳脚跟的名师肯定都有两把刷子,学法网论坛上也有很多推荐的。但我想说的是,最厉害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比如说我受不了方言讲课,过多的法言法语理解困难,但是刚开始备考时迷信论坛上的推荐,咬牙紧跟几位名师,但结果是听课时长极高但效率低下,心态接近爆炸。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在备考初期多听听其他老师的课,找到那个能让自己听进去、能理解知识的老师,然后跟住。 ![]() 二、关于学习方法。 每个人的学习方法都不一样,大神有大神的学习方法,学渣有学渣的学习方法,跟前面第一条意思一样,最厉害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比如说我是个喜欢自学的人,得益于长年跑步的习惯,自律性也比较好,但是呢在前三年备考过程中主要精力都放在不断的听课上,课听了不少,但记住的也不多,更要命的是根本没有形成体系,脑子里一锅乱粥。所以呢,在2019年备考主观题时,我用了4个月时间把除三国法外其他所有科目全部靠自己理解整理了一遍笔记,果然在后面进入案例阶段时思路清楚了很多。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明白自己的学习方法是什么,不要跟别人随波逐流,最后浪费的是自己的时间。 三、关于主观题。 法考分为主、客观两个阶段,我客观是稀里糊涂压线过,估计是司法部放进来当分母的,也没啥可说的。这里想说的是主观题备考,2018年意外通过客观阶段,所以我备加珍惜20天后的主观考试,那段时间也是真的拼命了,得益于家人的大力支持,每天晚上7点开始复习直到凌晨2、3点,整个人感觉都像打了鸡血一样。但是我走的路却偏了,我又一头扎进了各种名师的冲刺班、圆梦群,却忽视了司法部大大的官方指导案例,那年我官方指导案例里的民法部分一点没写,只草草看了一眼,然后就遇上了正式考试里的“夺命十三问”。所以,在2019年,在整理完基础知识点以后,我把官方案例当作唯一用书,用了3个月分两轮复习,第一轮把120个案例通读并将涉及的知识点手写一遍,第二轮用电脑模拟答题,120个案例全部一个字一个字敲了一遍,后来统计了一下,差不多12万字多吧。后来的考题是啥样的,大家应该也都知道了。 ![]() 四、关于备考。 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法考尤甚。我之所以用了四年时间,就是因为没有正视法考的难度,没有从心底建立起必过法考的信心,所以前两年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年年买书、年年报名、年年为GDP做贡献。却损失了陪伴家人的时间以及不断的自我否定。所以建议大家,如果你真的决定要去参加法考,那么请你想想当年高考是什么样的状态,然后再来一次就可以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学神。 都半夜了,先说这几点吧,以上仅为一孔之见,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证书不是终点,生活还在继续,咱们江湖再见! |
最新评论
对不起,我拖后腿了
我的意思是突出官方案例的重要性,18年的官方案例民法部分几乎都是这种问法,一连串小问。如果提前练习了会适应一些。
4月到10月,不到500个小时吧。
是的,只把四大本留下了,其他的帮我换了很多垃圾分类的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