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学法网 xuefa.com
![]() 本人本科语言类,考研上了上海华政,低分飘过司法考试。 从上面的内容来看,只能说是个马马虎虎的履历。 但是工作后我认真细心,头脑灵活,积极进取工作水平算是普遍得到同事们的认可。 但就是这样,我时常觉得自己的职业选择出了错。 下面让我细细道来。 【初入社会】 毕业那年投简历,拿到几家offer,一家是黄浦江畔某小型律所,带教老师是和我有相似专业经历的律师,也和我一样是女性,性格开朗说会好好带我;还有一家是某知名知识产权所,有法律业务也有代理业务。 考虑到平台大见识广,虽然很舍不得第一家的带教律师,但我还是选择了后者。 但是不久后我就后悔了。 【第一份工作】 由于临时缺人的原因,就职的岗位变动成更加接近于行政辅助性质的岗位,虽然辅助的是大咖,但是基本和法律没有什么关系,每天就安排行程处理邮件。 工资呢,就普通工资,相对比较规范,不会像传闻中那样克扣实习律师,5k左右。 本着向大咖学习的精神,耐着性子熬过了实习期,拿到了律师证,向大咖提出想去做实务。 于是调动到了代理岗位。工资也相应提了一些,转成提成之后,收入基本可以过万。 代理岗位说和法律沾边,但是又不是律师部门,不需要法律资格证也可以从事。做了一年多以后,由于加班强度太大,身体垮了,不得不辞职回老家休养。 【咸鱼期】 咸鱼期真的很咸鱼,每个咸鱼期的人大概都考虑过考公务员的事情。 可惜报考的单位选错了,选了一个不限专业的,500多人竞争,考不过落榜了。 进入再次就职期, 【再次就职期·第二份工作】 再次就职的时候,我其实拿了好几份offer。其中不乏有知识产权代理、大型公司法务、和授薪律师。 出于身体原因,而且考虑到再去外地就职的话租房成本太高,我选择了离家最近的一家律所做了授薪律师。 工资水平退回刚毕业的5k,甚至没有五险一金,还不如刚毕业那会儿。 【第二份工作不顺心的地方】 不久我就后悔了。 小地方人的水平真的不行。 招我进来的主任,名为主任,其实是九十年代过的律考,后来一直从事其他行业,最近才重新拿到律师证。 这样的人别说法律水平,就连作风都带着古早的习性。 作为一个在上海的正规律所磨砺过的人,我已经习惯了那种“大家沉迷工作,有事说事,不拐弯抹角勾心斗角”的工作作风,对于小地方的一些习性,真的非常难以适应。 举例如下: 1、主任因为看不惯某合作律师作风,故意找借口不配合,并暗中指示我找理由拒绝帮某律师做工作。 2、主任叫我收拾他的办公室,打扫卫生(虽然有人说实习律师都有这一阶段,但是我现在已经是执业律师了,而且公司里有行政啊) 3、最重要的一点,主任法律水平真的太差了,如果你法律水平跟上海的律师差不多,那叫我帮你打扫卫生也行。法律水平差成那个样子,连基本的法律关系都搞不清楚,甚至以为“无权处分合同就是无效合同”这种过了司考就不会犯的常识性错误都不知道,还有非常多没有法律常识的问题,每做一个案件就暴露一堆法律常识问题,我在旁边教他我都想吐。我原本一个搞知识产权代理的,现在回过头教你民商刑事?开玩笑好吗?我本来还想着出来学习的。 4、作风问题。小地方喜欢搞人情关系,时不时就要和你拉拉家常,疫情期间大家都戴口罩,小地方不太严重主任就把口罩摘了,还想叫我摘口罩,说“好久没有看到你了,让我看看你的脸”,看你妹啊看!工作不认真,一份委托书错误百出,字体就算了,标点符号也不行,谁是委托人谁是被告都搞反了,我简直想大骂他(不好意思上海工作习惯了,如果在上海所犯这种错误是会被骂死的),就这种工作水平,不想着踏踏实实工作,一天天想游山玩水,而且周末的晚上九点多还发微信问你“在吗?”“想叫你出来听音乐会”“XX山花开了,想问你一起去”“我和儿子想去XX旅游,到时候你一起去,你当翻译(我某语言类毕业)”诸如此类。 我真实呕吐,现在十分想辞职。 但是辞职就要面临是在本地继续换律所,还是北上回到大城市。 据我观察,小地方的很多老律师,人品都不太行(已经产生偏见了,对不起)。 |
最新评论
一语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