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智合法律新媒体
![]() 你心中浮现出的场景可能是这样的—— 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好不容易联系到一位声名在外的资深律师,双方沟通感觉良好,出于信任,你愿意把案件交给他。 然而,你的案子却被他介绍给了律师事务所里另一位没听说过的律师处理,双方尬聊了一会,感觉他很不会说话。 辜负信任,欺骗感情。 或者,是这样的场景—— 在律师事务所里,你和一位律师大咖相谈甚欢,愿意花10万元律师费请他代理案件。然而,后续的案件代理过程中却一直是他的助理出面,很多事情都是助理在处理,只有最后出庭的时候见到了大咖本人,但听说起诉状都是助理帮他写的。 10万块钱请了个3000块钱的律师助理,太不值了。 以上两种“资深律师”或者“昂贵律师”(现实中这两种人基本是合体存在的),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只管“接案”而不管“办案”,引发了很多人对于律师行业的声讨。 行业里形成了不正之风,需要群众的批评,才可以健康发展。 然而,根据我粗浅的观察,这可能正是律师行业最为科学的发展规律。 以后,接案和办案,会越来越分离。 (2) 讲个故事吧。 我采访过一位律师,叫他L好了,当时他正在办转所手续。 L的老东家,是一家发展很不错的传统老牌律所,全国优秀律所都能排得上号。 他本人,也是非常优秀的刑辩律师,一站上刑庭就会自动发光的那种。 而他新加入的律所,是一家成立不到10年的年轻律所,名气和实力都说不上顶尖。 当时他已经在新的律所办案了,采访中交换名片的时候,他拿着的还是旧名片,可见转所的仓促。 但为什么毫不犹豫地就离开了呢? 原因很简单—— 他不会拉案子。 (3) 现今的商业社会,早就过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他不参加各类社交应酬,办了大案要案也不主动宣传,知道他的人很少。而他心心念念想一展拳脚的金融犯罪领域,客户更是以高端著称,没有渠道扩散影响力,自然很难吸引到案源。 同时,他还有另一个更为致命的问题——不善谈价。 再复杂的案件,再多的成本,当事人窘迫地说一句“我真的没钱了”,他就会直接投降。 经常的情况是,预计的3万元律师费,最后变成“1万元+当事人的万千感谢”。 谈起种种“被压价”的经历,他显出少有的低沉和苦涩。 律师不像一般的商家,面对不愿付钱的客户,可以说“不能再低了,成本都不够了”这样的话。律师的成本,还有很多人根本看不到。 他们认为,律师体谅体谅穷人,少收点钱,怎么可能存在亏损问题?赚多赚少而已。想多赚的,都是奸商。 这是消费者观念需要转变的过程,而具体到每一个个体的转变,都需要一个不耻谈钱、善于谈钱、能够使客户认识到律师价值的引导人,这个角色,不是谁都可以做的。 这也是一种能力,与办案能力不分贵贱。 这种能力的学习与锻炼,同样需要时间和精力,因此,长期担任这个角色的律师,法律业务能力往往并不精湛,真正处理起案子来,其实并不值他谈的这个价格。 所以,他需要交给别人。 (4) 这正是L投奔的新律所采取的制度——拉案源和办案分开。 他终于可以不用跟当事人谈价格了,他再努力也无法说服那些不认可律师脑力成本的客户。(当然,他也确实没怎么努力过) 在新的律所,善于社交和商务谈判的律师,专门负责开发客户的法律需求,谈好价钱和服务的基本情况了,再交给承办律师去提供案件的具体服务。 L并不是律师群体里的个案,一些商务谈判能力优于办案能力的律师,也面临着当事人一次次的失望,逐渐丧失了信任和口碑。 专业化分工将是律师行业必然的趋势。法律服务也是一款产品,只要细化分解,就可以发现,其实完全不必由一个人从头到尾参与所有环节。 这种分工下,当事人在每一服务环节的体验会更好。 (5) 回到开头的两个场景。 你既然信任眼前的这位律师,就应该同样信任他为你推荐的同事,名不见经传,也许只是因为不善宣传。 至于凡事交给助理的律师,只要你的委托合同签的是他的名字,他就会为案件负责任。 助理的工作,他会指导;助理的成果,他会检验;助理犯了错,他会背锅。 你买的是他的经验和信誉,他也用经验和信誉为你提供了服务,皆大欢喜不是吗?夫复何求呢? |
最新评论
未来的将来,应该会回归,能量守恒的!
这不一样。律师在接案的时候,会对客户心理预期与案件结果进行预估。一个负责任的律师不会去接一个必败的案子,除非他单纯为了挣代理费或者客户一定要他代理且不计胜败后果。律师得知客户要奔驰,不会拿奇瑞来凑数,除非你碰到了律师里的渣渣。因为你的预期与案件结果是一个必须考量的硬指标。只是同样一辆奔驰,你是付了45万拿到手的还是付了60万拿到手的不一样而已。律师也需要口碑的,砸牌子的事儿,除非他不想做这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