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 学法网 xuefa.com
![]() 此文为《从贵阳到北京,我的律师日志(连载)》的第11部分: 时间飞快,到北京一个多月了,对于新律所、新同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每天不断认识新的朋友,吃饭、撸串、喝酒,不亦乐乎。与此同时,一些律师前辈也给了我很多非常重要的建议。 其中一位前辈,也是从公安转行做律师的,在律师界,有“死刑辩护第一人”之称的孙中伟律师。2004年,孙律师从贵阳来到北京,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如今,在寸土寸金的王府井步行街,开设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律师事务所。 最近,孙律师刚好有个案件,在北京东城法院(北区)开庭。我一早赶到法院旁听,庭审非常精彩,让我对北京基层法院的庭审风格,也有了一定了解。 庭后,我们到法院附近的咖啡厅聊天,刚好最近遇到一些困惑,非常希望能得到孙律师的建议。每个人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都会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初期,遇到惶恐、焦虑,都是在所难免的。这时候,如果能听听前辈、过来人的忠告,会有非常大的帮助,能及时稳定军心,重振旗鼓、奋勇杀敌。 我把最近的处境告诉了孙律师,目前偶尔会接到一些咨询,但成案的机会非常渺茫,要么是案件证据条件不够,要么是标的实在太小,诉讼成本太高,要么是当事人自己有诸多方面的顾虑。 这种状况与过去在老家相比,落差实在太大。正所谓,英雄无用武之地,我该如何走出困境?打破局面呢?一来,我在北京工作的时间短,在北京的人脉资源也比较欠缺;二来,目前北京律师人数早已突破三万大关,在偌大的律师人流中,要体现自己的优势,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谈何容易。 孙律师当即问我一个问题:“你来北京多久了?” 我一脸茫然地回答:“一个多月,怎么了?” 他表情突然变得严肃,开始叙说过往:“2004年,我从贵阳到北京,你知道我用了多久,才有起色的吗?差不多整整一年。在这期间,我住过地下室,骑着二手自行车,到处去寻找心中所向往的‘案源’。然而,多次碰壁,失望而归。虽然没有挣到钱,但坚持积极承办司法局分派的法律援助案件,有很多是可能被判处死刑的案件,很多同行嫌钱少,都看不上这些鸡肋案件。通过不断地积累、准备,终于等来良机。2007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收回死刑复核大权,我利用办理多起死刑案件的经历,创办了北京死刑辩护律师网,参加全球各大死刑主题学术及实务研讨、交流活动,也写了大量死刑辩护实务文章,把自己定位为专注死刑辩护的律师。至此,才逐渐打开局面,并一举成名,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刑辩律师。” 说到这里,孙律师突然提高音量,着重强调:“律师这个职业,心态非常重要,你不能保证每时每刻都有案子做,特别是刚到新环境的时候。在没有案子做的时候,你需要做的,是把自己沉下来,不断积累,并做好充足准备,安排好每一分每一秒,等待机会的到来,再牢牢地抓住它。利用一两个机会,或许就能真正崛起。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容易的,勤奋是成功唯一途径,特别是对于草根律师,更是如此。” 孙律师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让我最近悬着的心,算是沉下来了。在孙律师身上,我找到了太多相似的地方,同样是从贵阳来到北京,同样是草根律师,同样是前警察。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初到北京,所处的时代。2004年发展到今天,法制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市场结构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 也许,在北京,我需要做的,除了更加勤奋,还要保持耐心。比获得一笔收入更重要的,其实是心中尚存的一丁星火,只要一直燃烧下去,一定能点亮整个人生。 (未完待续,查看更多请进入《从贵阳到北京,我的律师日志(连载)》) |
最新评论